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缺失了的美育 该怎么补?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7-01-06 15:24:44

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与德、智、体相比,美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分量最轻,地位最弱,几乎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美育缺失现象严重,在城市里,美育几乎成了升学考试的敲门砖;而在农村,美育更是少得可怜,有的农村学生甚至连《国歌》都不会唱。

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刚刚结束,世界美学大会正在北京举行。本期周刊拟以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和世界美学大会为由头,围绕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美育现状,对美育缺失问题进行分析解剖,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同时介绍国外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以供借鉴。

——编者

以下场景的对比,耐人寻味。

一边是一派热火朝天的艺术教育景象。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城市中小学生接触过校外艺术培训。钢琴、绘画和舞蹈成为接受专项艺术类教育的首选项目;一边是令人尴尬的美学基本常识的缺失。“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文房四宝是什么?”某高校人文学院艺术类选修课《中国画的临摹与欣赏》课堂上,大学生们连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一边是艺术选修课的冷冷清清,很多家长和学生反映,相比较于升学和文化课,美育,不那么重要;一边是艺术类特长加分的争先恐后,为了在高考中获得最高可达几十、近百分的降分录取,那些原本对音乐、美术不那么感兴趣的孩子生生被打造成了“艺术特长生”。

一边是农村孩子们还在苦于没有美术教材、音乐教具、艺术课的教师,一边是一些原本对艺术很感兴趣、很有天分的城市孩子,因为被家长过度强调“考级”、“证书”等“艺术成绩”而最终丧失了对艺术的兴趣。

今日之美育,今日之艺术教育,到底是繁荣,还是缺失?缺失的美育,又该如何补?

“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

2010年8月,北京,充溢着“艺术”的味道。均为第一次落户中国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和“世界美学大会”先后召开。大会之目的在于交流、探讨、比照、提高。交流之余,给了我们反观自身、比找差距的机会。

我们一方面在感慨,近些年来,中国在音乐领域与美学领域取得了大发展与大繁荣,因而获得了世界同行的认可、取得了会议的主办权,一方面,也在同国外学者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我们自身音乐教育、美学教育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当下之中国教育,进一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尤其是避免和校正目前美育和艺术教育中的误区,迫在眉睫、意义深远。

而就在不久前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再一次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义,并同时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现在,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在增多。为了缓解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德育、体育之外,还应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世界美学大会上再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更是用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这样的言语强调了当下艺术教育、美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的美育,不光是要学生会唱歌、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彭吉象强调。换言之,目前,很多家长崇尚的,为孩子选择钢琴、小提琴、绘画等辅导班,或者一些学校仅是单纯地开设音乐和美术的课程,并不能涵盖美育的全部概念。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西安工程大学教师袁群强调,美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美育和艺术教育:城乡应在同一片蓝天下

“除极其少数的尖子外,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几乎是空白。能够流畅完整地唱好一首教材歌曲,音准节奏能过得去的都很少;绝大多数学生不会识谱,极少数会识简谱;器乐课堂均未开展,无一人会演奏乐器。”重庆市渝北区分别于2008年9月和2009年3月做了两次针对农村各中小学的音乐学科情况调查,发现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调查发现,全区参与调研的中小学共计62所,应配备专职音乐教师70人,实际仅配备12人,钢琴仅1台、电子琴仅1台、风琴仅6台,多数学校有多余空缺教室却无专设专用的音乐教室;教材配备齐全,但教参和录音齐全的仅2所。

不仅仅在重庆市渝北区,艺术教育、美育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在全国很多地区普遍存在,而专职艺术教育教师短缺、课程投入严重不足是最为突出的表现。很多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师都是兼职,艺体课成为语、数、外等学科教师的“搭搭课”,音乐、美术学科只是语文和数学教师为增加工作量的附属“休闲课”,学生也将这些课程当做是调剂的“耍耍课”,有些学校甚至将音乐、美术等课程当成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意占用或者调整,即便课表上有安排,真正上全、上满的却不多。

此外,只有一本教材,教师仅凭一张嘴上课,辅助教学的音响、风琴、打击乐、课标和教师用书都没有,这是农村音乐课堂上的常态。还有个别学校,因为音乐、美术学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以及考核和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不科学的现象。一些农村学校在计算课时量的比例时,艺术体育教师每节课只计0.8,而主课教师可计到1.2或1.5。长此以往,艺术类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均受到影响。

有专家指出,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农村孩子同样有接受艺术教育、美育的需求。“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目标,需要合理有效的措施推进和成熟配套的政策导向,更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真正意识到艺术教育和美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别给美育和艺术教育披上功利的外衣

美育和艺术教育缺失,让人心生忧虑;美育和艺术教育“过热”,也让人痛心疾呼。

我们看到,一些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不顾学生兴趣,盲目开办艺术“速成班”,鼓动已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和家长走艺术特长类的所谓“曲线高考”的路子;部分高校不顾自身艺术教学资源并不充分的事实,争相开办、扩招艺术类专业,究其原因,除了艺术类专业高学费的吸引外,每年在全国各地举行的“艺考”中获取高额报名费,也是重要原因。

再来看一组国内和国外的对比。

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公共场所。这里经常举办大学生露天声乐和器乐表演,表演水平一般,但家长和观众均报以热烈的掌声。毫无疑问,这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潜能。

反观我国,艺术教育的普及率一般,但学生艺术团体却在国际屡屡获奖,演出水平相当高,这是因为团体内相当一大部分是艺术特长生,他们不但有固定的排练时间,还经常聘请知名的艺术家指导排练。而这些社团的获奖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所在学校的名气,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就这样,艺术教育渐渐披上了功利的外衣,艺术也成为阳春白雪,让普通的孩子可望却不可即。

有这样一种说法,美育的发展成熟将历经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尽管这三个阶段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但效果却差异明显。只有当美育发展到第三阶段,审美情感教育,美育的终极要义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记者 赵婀娜)

专家视角:关注艺术教育的“人文导向”

现在,无论是从教育界来说, 或者是从整个社会来说,轻视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依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倾向。

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物质问题,包含文化、精神、价值等多个层面。人文教育能提供价值导向和人生意义,缺乏人文教育,就会出现价值评价颠倒、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等现象,就会出现精神危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现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有不同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在增多,为了缓解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德育、体育之外,还应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因为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这是德育和智育所难以做到的。

所以,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品位和格调,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当然,仅仅强调加强艺术和美育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关注艺术领域和艺术教育领域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如人生观、价值观、格调、趣味等。

现在,电影、电视、网络等领域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这些艺术教育领域的新现象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尤其是这些领域内有许多紧迫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应该注意将这些领域纳入艺术教育的视野。

以现在垄断了电影院线的所谓“大片”来说,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对广大青少年影响很大,某种程度上已超过校内课堂教学对青少年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们自己制作的电影、电视和音乐、美术作品,以及广告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等,要着重向我们的年轻一代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的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要传播健康的格调和趣味。

另外,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建设,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大、中、小学都要尽可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大学还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叶朗)(记者 赵婀娜整理)

他山之石:音乐美术课,各国怎么上?

国外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关注、认识和体验,看重艺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和发展状态。

英国 审美教育由来已久

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莫里斯就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看重工艺品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公立学校的图画课教学,使国民普遍拥有审美能力,成为一种国策。

如今,有关艺术领域的规划上,美术与音乐为独立学科;戏剧置于英语课程,并和其他课程结合。实施与推动方面,以国家课程,整体课程,校外之社会资源与支援来进行。例如,参观艺术馆和博物馆就被列入英国学校课程。

德国 不唯培养“艺术家”是瞻

德国的艺术教育专家认为,一个民族需要培养自己的画家、歌唱家,更需要培养大批有艺术修养的观众和听众。德国的学校艺术教育鼓励由学生自己创造,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堂类似手工作坊的工场。

学生的艺术活动成果并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学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参与活动,不需要担心考试成绩,而是当成体验审美、宣泄情感、彰显个性、发挥才华的平台。

匈牙利 音乐教育的模范生

以该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就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习音乐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

日本 音乐美术相互借力

日本艺术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样。例如日本某中学的艺术欣赏课上,老师先让学生画一幅画,描绘的是一条小溪,小溪对面是一座教堂,阳光透过雾霭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着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颤音来表现雾霭和波光,圣咏的合唱来表现教堂。学生根据这些感悟和提示随机尝试着进行演奏。教师在互动式的诱导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赵静 刘思思整理)(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