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3:16:31
重视审美教育 加强美育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关雪仑
审美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包括艺术专业院校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授,也涉及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面对当下高等教育中的美育现状、存在的认识误区,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切实搞好美育建设。古今中外,对于美育的探讨和研究可谓卷帙浩繁,其中马克思主义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论述,为我国当下美育研究和美育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也为未来的美育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存在忽视美育理论的现象。随着考生对艺术相关专业报考热度的持续升温,对艺术专业课程重视的程度也在加深,但对艺术理论的忽视现象也日趋严重。如果学生专业技能逐渐成熟精进,理论修养却无法与之共同发展,这势必阻碍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领悟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更广众的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中,一些高校也存在忽视审美素质培养的现象,对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种审美的通识教育,学生只会知识性地学习,不注重提高审美能力。这样的认知活动,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肯定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对于艺术和审美的论述,对我们当今的美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把美的问题视为人类生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说,审美的生存是一种完美的人生状态,那么无疑,美育就是使人树立一种审美追求并获得完整人性的重要途径。以马克思的美育理论为基点,深入分析当下对审美教育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就会发现,不论是艺术专业教育中对理论的忽视,还是非艺术专业对审美能力的忽视,都是对美育认识的一种简单化、工具化的体现,其根源就在于美育的宗旨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马克思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将审美和艺术表述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体现自身创造力和自由尺度的一种独特方式。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达到对现实世界审美反映的媒介。审美活动不仅体现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体验,也结合着人的主体性的创造力量。既然审美是一种把主观精神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活动,那么美育的根本就在于培养人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即美的创造能力。美育可以使人类能够更加自由地通过幻想、想象等手段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充分发挥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精神力量。
除了审美创造力,马克思也强调审美感受力的重要性。马克思把“美的规律”视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应该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还应该是一种感受美的体验。因此,美育的根本还在于培养美的感受力,使人在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也由此,美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教育来说也同样意义深远,不可或缺。美育除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自由表现能力外,还培养普遍理想的人性,使人摆脱局限、僵化、分裂的自我,获得一种全方位的精神的综合协调能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就如同美妙的音乐要有能感受音乐的耳朵,对美的鉴赏也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一样,审美感受力直接制约着人类对世界艺术地把握的程度。因此,美育对于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熏陶,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的确,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中的深刻精髓,正是要求当下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美育建设,向着一种协调、全面的方向发展。针对艺术专业领域中出现的认识误区和弊端,应该注重理论与技能的协调发展,从各个层面上调整观念,树立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理论鉴赏能力共同均衡发展。对艺术专业的教育来说,只注重技能训练的“由技入道”,过于强调理论的“由理入道”都是有失偏颇的。努力使二者协调起来,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再是艺术“匠”,才有希望成为具有美的创造力的艺术“家”。此外,对于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教育,要注意全面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普通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对美的感受力。总体说来,要针对不同的美育对象,调整教育的不同侧重点。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技”、“理”兼修的艺术人才;人文科学的美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并塑造审美的人格;自然科学的美育教育则要使学生学会在科学中审美,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真理。由此,培养出一大批符合马克思主义美育理念的,能够艺术地创造、审美地感受、科学地思考和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