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赵淑华:美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6-11-28 13:18:18

 

美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淄博职业学院(255314

赵淑华 

      摘  要:美与审美流溢在美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美育用美,与人类的本性“爱美的要求”对话,把美和和谐深深地植入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心中,让人的内心充满自由愉悦的和谐美。美育用美,启迪人的心智、涵养人的性情、促进人建康全面的发展。可以说,美育不失为一种从人的心灵深处解决个体人的和谐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美育  和谐     和谐发展   

由于人性的多面性,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既需要运用政策、法律等外在方式,在调动、保护人类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又要抑制人性中自私、贪婪等丑的品质,以降低人类的不法行为,又需要有深入人心的内在修行。而美育则不失为一种从人的心灵深处解决个体人的和谐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一点美育之父席勒(sohiller.f)早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别无其他途径。”1在席勒看来只有审美教育才能恢复完全的人性。席勒把美育提高到改造和塑造和谐完善的人性的高度来认识,虽然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对于我们培养造就和谐发展的人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2马克思将人类这种爱美本性的行为化总结、升华为一句著名的论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他认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4很显然,这样的建造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人类所特有的自尊、自信、自立、自省、自控、自强等理性之美,能够使人类在这样的建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中,既可以体悟到成功地征服、驾驭自然及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力量的伟大与自豪的美感和满足感,让人类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和谐美中,也可以在失败中体验到失意、沮丧和畸形等等的丑感,让人类的身心承受着沉重而痛苦的矛盾感。这种双重的人生体验,会在人类“爱美的要求”下,激起人类的思考、判断、选择、修正、规范自己的认识与行为,在不断地“建造”和完善自我中,形成人类健康和谐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果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语)的话,那么人类本性中爱美的要求则是人类的身心可持续地和谐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根基。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象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象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爱因斯坦语)。显然,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实施美育是最佳选择。

首先,美育淡化德智体教育的功利价值观,以美的作品和美的人、事、物来修养受教育者的心性情志。别林斯基说:“在普希金的任何情感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在教育青年人、培育青年人的感情方面,没有一个俄国诗人能够比得过普希金”6普希金用美的诗歌成就了自己也给后人以心灵的滋养。所以,以美养心,不仅可以缓解人类的生存压力,消除灰暗、沉闷的情绪,增强人的信心、爱意和灵感,使生活充满乐趣和阳光。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心境,提升人的品位,塑造高雅的风格。使人在美和善的光辉照耀下健康成长。

其次,现代美育以激活受教育者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觉追求为己任,避免了应试教育生产“单面人”、“工具人”的培养误区,突破了传统美育只重艺术教育的单一模式,将丰富的美学理论和美的内容引入教学,焕发出以美育人的巨大潜力:其一、美育是在“以美启真”求知为美,无知为丑的教学理念中,让受教育者充分体验以知识强身报国之美。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而是确证和展示自己能力美的对象性存在。其二、美育在“以美储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双赢中,让受教育者体验人性之美。在善的浸润中,受教育者以崇尚道德鄙视丑恶为美,因此,能自觉约束人本性中恶的一面,自觉地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此时的道德规范不再是一种约束,而是受教育者自觉追求善的一种精神需求和行为习惯。其三、在美的滋养下,受教育者以自觉追求身心健康为美,以诚信友爱、活泼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美,向往成功但不急功近利,面对挫折而又永不言败。在“以美促健”乐观向上的和谐心境中,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之美。这样的学习,受教育者自然会由被动接受德智体美教育转向主动追求自身知、情、意、行全面而和谐的健康成长。

最重要的是,美育理论对美与审美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等问题的深度解析,为受教育者认识、评鉴美丑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这无疑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美丑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建构作用,因而能逐步形成受教育者的“审美自律意识和审美自律能力”7这一高尚人格的自我塑造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并积淀在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中,就会自觉地承担起监控受教育者的审美与创造美的全过程,为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把稳了方向。

其三,学校美育是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师生双向互动活动的和谐律动。无处不在的美与审美渗透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魅力,悄然影响和提升着师生的一言一行,形成了寓教于乐,寓学于美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教与学不再是一种负担和任务,而是在对美的共同向往、感召、领悟和欣赏中自由地融合在一起,师生的精神、人格、言行举止得到了美的滋养、熏染,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互动性建构。从而彰显出美育在以美育人,培养和谐之人时所特有的教育学上的意义。

从学校美育的教育功能看,首先学校美育在培养学生成熟的审美态度时,不是让学生逃避生活,不顾现实,一味地去做清凉美梦,而是将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幽默感和敏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说,现实主义是学生从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中获得深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若没有理想主义的照耀、升华,就会成为无原则、无目的的彻头彻尾的庸俗,人除了接受一切,认同一切以外,将不会有任何的积极情感。理想主义则使学生超越现实一段距离,使学生有了行使“自由意志”的空间,督促学生去设计生活和人生。而幽默感则是一种深沉而明觉的智慧,而不是轻薄。成熟的审美态度,可以使学生既与现实又与理想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审美的层面上达到明智、适宜、融合。使学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不被现实的功利因素——名权利所奴役);向往理想而不矫情(不沉溺于虚幻世界,在空想无为中虚度光阴);能够站在超越现实的地位,却不敌视现实——正视现实,以客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成熟的审美态度,总能使学生对人生在批评中欣赏,在欣赏中批评,执着情深而又旷达超脱。

其次,学校美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的同时,将“和谐”深深地植入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素质中根深蒂固的一种愿望和追求。教学中发现当学生正确地发现和欣赏自己的美时,由于信心倍增而悦纳自己。如我院工商系2005级电商一班学生楚晓玲在作业中写到“早晨帮值日生拎走垃圾袋,下楼时的脚步都会因此而轻松愉快……。瞧!一个平凡的我发现了自己有上述诸多的美点,真的感觉更加自信、更具有魅力了!”。“同学们!快来发现自身的美吧!这将会使你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人生!”;当学生正确地发现和欣赏他人的美时,由于宽容和理解而悦纳他人,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我院工商系2005级电商二班学生位强在作业中写到:“老师这次布置的作业(发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身上的优点)让我很头痛,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那个曾经让我非常讨厌的人,其实也有很多的优点……,这样一想,我就不那么讨厌他了,甚至还有点欣赏他,想要接近他。”;当学生正确地发现和欣赏自然与社会生活中无限丰富的美时,自然的神奇、曼妙和生活的苦辣酸甜皆成趣味的多姿多彩的美,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人群,在自觉地体悟大千世界的美中,修养心性、意志和人格。从以上的实例中可以看到“和谐”的种子正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诚如席勒所说:“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唯独美的沟通能够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关系的。”8这里的“共同点”正是源自于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本性,很显然,席勒早已把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与人的和谐发展联系起来了。可见,以美育人,对于促进个体人与自身与自然界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越发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总之,美与审美流溢在美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美育用美,与人类的本性“爱美的要求”对话;用美,启迪人的心智、涵养人的性情、促进人建康全面的发展。美育尊重并且张扬人类的主体精神,提升着人类的价值观、精神境界、修养趣味,培养人类更多的是超越物质功利的品质,即“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卸去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强制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基本法则。”9换句话说,美育是把美和和谐深深地植入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心中,让人的内心充满自由愉悦的和谐美。当和谐的个体人一批批、一群群融入社会,社会被一批批、一群群甚至一代代和谐的“细胞”所占据、所拥抱时,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就会和睦融洽,利害冲突会减少,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正如高尔基《母亲》中所说的:“在美的光环照耀下,人们互相友爱,每个人在别人眼前都像星光一样明亮的时刻一定到来!由于获得自由而变得崇高的人们,将无拘无束地在大地上走来走去。人人都襟怀坦白,每个人的心地都纯洁真诚,毫不嫉妒,大家都没有恶意。到那时,人们将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开阔地胸怀世界,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就是最优秀的人;谁是最自由的,也必定是最优秀的——因为他们身上有最大的美!……”。10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个体人的发展自然会与自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和谐,人类的发展亦会与自然界相和谐。

参考文献

[1][8][9]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6152152

[2] 黑格尔.美学(1) [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2[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97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

[5]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 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6] 《别林斯基论文学》,[M].新文艺出版社,195859

[7] 赵淑华.论美育的自律性 [J].美学,2006(4)61

[10] 高尔基.  http://bbs.fm1039e.com/bbs/tiezi.jsp?zhuang=tiezi&ban=15&ye=2&tiezi=15214  



[1]作者简介:赵淑华(1957)女 山东淄博职业学院 教务处(邮编255314)教授 主要从事美育 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