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3:19:44
了解美育的双面性,学校美育中把握美育的特性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原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
朱小石(中国教育学会美育委员会顾问、中国美育网特邀编委)
美育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美育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真正的教育,无不把美育纳入其中。我国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所以,学校教育要使学生的生命完美,美育是一定不可缺少的,它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更好地的实施美育,我们要了解美育的一些双面性,在学校美育中,把握美育的这些特性。
1、从思想上说,美育既可以浅显又可以深奥。
美是一种又通俗又高级的东西。它形式通俗,富有魅力,大众都喜爱;它的内容有的却很高级,它负载一定的内涵。因此,它所蕴藏的思想、观念、伦理、精神、情感等就象一面“魔镜”,利用通俗的形式,无形中就照进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入而与之俱化也”。例如,顾城的《一代人》这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具象的实镜,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又如,徐悲鸿所画的《奔马》,画面很很浅显,就是一匹马在奔跑,但是却蕴藏深邃的思想。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挥笔创作这幅奔马图,表示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奔马图》由来。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所以,美育的浅,仅使学生感知于形,愉悦于情,惊叹于技;美育的深,却使学生感动于心,畅神于思,飞越于形。
2、从感受上说,美育既可具象也可意象。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哲学观、人生观集中体现在“和”,继而把“和”定为美和审美的一个原则,我们在美育中,让学生感受到“和为美”传统文化。使情与景、意与境、文与道统一,使学生体会到“和为美”的思想,不仅是感受具象,还要感受审美的意象。作者以意成象,超越摹拟,以意象表现具象,强调主观感受和创造,注重形象和情趣的结合。如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合作。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亲自为画题句:“江山如此多娇。”画面上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出新中国的勃勃生机,画面上可以看到一年的四季,可以感受到山峦、大海、江河,云霞、森林、太阳。近景青山绿水,代表祖国的南方,远景的冰天雪地是代表祖国的北方,中以黄河贯穿,这是我们祖国的大动脉,画上大动脉,使整幅画面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统一、繁荣昌盛……。现实当中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具体形象,但是画面中既有虚与实,又有情与景,也有意与境,还有文与道,能表达出一种意象。
3、从认识上说,美育既可以感性认识也要理性认识
德国早期美学家席勒曾说过:“若要把感性人变为理性人,唯一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116页)。感性人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受,分不清巫术和艺术;流行和永恒;庸俗和通俗的界线,而只有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使学生想象、联想、领悟和理解,在思想情感上受到强烈感染,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学校教育应该有这种理性的美育。例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为什么喜欢枫林呢?诗尾意外的迸发了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用“红于”,而不是“红如”,可见霜叶不是和二月春花一样,仅是装点大自然的美景而已。现在是红于春花,为春光所不及,这不仅指色彩更鲜艳,而且指性格更耐寒,诗人好像是在即兴浅吟,其实却是内心的精神世界深刻表露和志趣的寄托,达到一种物我统一,情景统一,意境统一,使我们体会到无法言传的真意。而这种理性认识又是一种极丰富极深邃的精神享受;一种妙不可言、难以言传的人生回味;一种由作者及我、由我及作者两两相融;一种“看山不是山”的顿悟品味;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理启迪。
4、从地位来说,美育既可以独立也要渗透。
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美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独立的教育。所以,为了体现美育的独立性,美育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来实施,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主要课程担负起美育的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提到,“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十八大三中全会也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所以美育可以融入学校一切的教育之中,而且,对学生来讲,不仅有培养他们审美素养的问题,还有人文素养的问题。美育在理论上属于美学,在实践上属于教育,但不同于美学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各科文化知识教育。 由于美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整个教育的有机构成,它并不是仅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来实施,几乎学校的一切“教育”都涉及到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甚至心理教育都可以渗透美育。例如,在心理教育中,在美的事物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能获得极愉悦的心理体验,可以丢掉一切焦虑、紧张、自卑等心理上的暂时障碍,也能在思想、心理上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安徽合肥某小学学生在学唱了全国少年儿童歌词歌曲征集中的《妈妈是一本书》(特等奖)后,竟然都哭了起来, 我们可以想到,这些“小太阳”是否已在反省自己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不体贴长辈等不良品性。可见,美育不仅是为了欣赏、技巧、点缀,也不是仅为了获奖、名利、加分,美育还是一种使我们心理得到改善和疏导的教育活动。所有教育者都需进一步重新把握和认识美育。
5、从作用来说,美育既可以无为也可以有为。
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尤其不可忽视对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导和心灵世界的人文关怀,这就要使学校的教育具有亲合力、吸引力、渗透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这就要考虑教育可接受性的问题。比如,关于德育的可接受性问题,我们认为,应有新的思路,要考虑到如何使德育成为“一曲动听的歌”、“一首美丽的诗”、“一幅七彩的画”,也就是说要在“美”中接受德的熏陶和感染,使美育在“无为”中有所为。美育可以娱乐,可以放松,美育目的,还在于养成学生高尚纯洁之人格。假如幼教少乐、少教短礼、青教乏诗,没有美的音乐、美的行为、美的诗文对青少年进行陶冶,没有养性、悟性的美育感染,他们在人格行为上不免会表现出粗、俗、浅,在思想情感上不免会拒绝高尚和高雅。在学校教育中,当学生接触到自然、社会和艺术永恒的美;感受到壮丽、雄伟、崇高、豪放、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美;欣赏到流畅、和谐、优雅、恬淡、沁人心脾、爽心悦目的美,他们一定会振奋豪迈、激动兴奋、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美育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摆脱了他们心中的平庸和眇小,净化了内心的萎屑与卑俗。美育潜移默化的教养功能在无为中而体现。
6、从趣味上说,美育既可以世俗也要脱俗。
审美趣味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或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它和兴趣不同,兴趣虽然也有选择性,但兴趣不包括对事物作出优劣判断。而审美趣味主要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取向,是一种审美观念的意识标准。因此,审美趣味有低级高雅之分,有庸俗通俗之分,有病态健康之分。童稚时期,身心迅速发展,求知欲、好奇心、新奇感、模仿性都大大强,对新奇的、动态的、流行的、民俗的审美内容最感兴趣,最易受到形象、 直观的对象影响,他们性格中的活泼、天真、热情、合群、开朗、等天性很容易被“世俗美”的对象诱导,我们不反对世俗化的美育,但世俗化的美育存在太多的问题,那种商业性、刺激性、时髦性和浅簿性的文化在包围着我们,这种文化就成了万花筒,使青少年堕入朴朔迷离之中,他们没有了境界向往,没有了理想追求,没有与真正的美对话,没有凝思、升华、振奋和激情,只剩下叫喊、吞噬、发泄、扭捏,只剩下颓废造作之举,只剩下空虚迷茫之态。我们说,刻鹄不成尚类骛也,而青少年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那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啦。西方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文化的最终结果是人格”。优秀的文化培养造就优秀的人格。我们就必须“要用最优秀的作品,一般的都不行”(歌德语)来教育来影响学生。
7、从资源上说,美育既可以有自然和艺术的美也可以有社会美。
美的三大形态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美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丰富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性,因此,当这种资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引起学生精神上的愉悦和升华,美的形象和情感能打动他们的心灵,能在欣赏中而非说教中品味和感悟,做到使感知、感受、感动融会;使得悦形、会心、畅神交织;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三者合一。我们美育中通常重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资源,社会美也是我们很重要的美育资源。社会美和自然美艺术美一样,是美的重要形态之一,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社会美可以直接观察和感受到,也可以通过艺术美来反映和表现,而且内容也极其广泛。例如,反映人的本质:人性人格美;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劳动美;人类的生存的依赖:环境美(特指社会中的人际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政治环境)。可见,社会美最终一定要通过人性表现出来,只有具有肯定价值的,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人性才是美的。人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学习活动、文化活动、公众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社会”,那么通过人们在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的人性和人格,就能发现这个社会的美和丑。很遗憾,我们已感到大量的社会丑就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更需要我们对青少年强化社会美———展现和突出现实中优秀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思想和意识、道德和情感、行为和意志。
要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就应使教育告别“功利时代”,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形成一种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育,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还要形成一种充满着美的教育———教育讲究趣味性,在快乐中求美;教育借助艺术性,在欣赏中求美;教育进入情境性,在情感中求美;教育启迪思想性,在品味中求美,来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这种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走向这种教育改革之路,美育就是实现这种教育理想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