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3:20:10
美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宋昆谋
(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55000 )
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美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两件大事,二者各有明确的不同内容又有共同的旨归,彼此独立又难舍难分。我们认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美育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现代化,需要美育;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美育;教育现代化,因美育而铿锵前行。
一、教育现代化和美育有相同的主旨诉求
一说到现代化,就会想到漂亮的高楼、先进的技术。现代化包括硬件的现代化,又不只是硬件的现代化。现代化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文化精神层面,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现代性的获得程度。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表现在培养人的现代性的发展程度。教育个性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所在。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够尊重和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没有落实好;另一方面,我们生活的世界,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生活的变革,也都呈现出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教育如果仍然因循大一统的模式,重统一不重差异,不尊重千差万别的现实个性,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果说工业化是标准化生产的话,那么过去的教育某种程度上就带有标准件生产的含义在里面。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像现在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越来越重视生产中的个性化,教育也应该更加重视个性,这样的教育才能为社会服务,才谈得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谈松华在接受《人民教育》记者采访时指出:“不论从教育的现实,还是从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来说,个性化这个问题在教育中恐怕应加重一点分量。”(引自《教育现代化的现实任务[访谈录]》,参见《新华文摘》2013年19期,第120页。)
如果说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那么美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造就完整人格。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朗诵诗歌、欣赏绘画、聆听音乐,可以让人们获得知识、开阔心胸,把本能的感性欲求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不再“跟着感觉走”,执迷感官享受;观赏自然,阅读美文,可以找到感官的敏锐性和心灵的丰富性,从“理性的暴政”(席勒语)中解放出来,悟到“一切理性中都包含着直觉”(阿恩海姆语);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沉浸于艺术品的意境,可以驱逐志性被遮蔽的状态,进入“一个即所有”(王阳明语)的化境之中。恰如波德莱尔所言:“一天,我在旅行途中,来到一处风景极佳极美的地方,我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思想也同这景色一样飘飞起来;此时此刻,肉麻的爱情,低级的仇恨,一切庸俗的情感,就像我脚下山谷中的云雾一样,离我远远地飘开去了;我的心如此纯洁、宽阔,就如同这庇护我的苍穹......”(《巴黎的忧郁》,漓江出版社 1982年版,第47页。)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做出了这样的概括:“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经过千百年来思想家们的努力,我们已经认识到,美育是一种爱的情感教育,是具有鲜明独特形象的直观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自由教育。席勒指出,审美的人是由自然地人向理性的人过渡的必然中介。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介绍说,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他认为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可以说,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就是培养现代化的人,而美育就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对人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美育来实现。所以,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参量。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美育要摆在突出位置,只有美育健康发展,教育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就是说,一旦美育捉襟见肘,教育现代化就深陷泥潭;美育渐入佳境,教育现代化才会如日中天。
二、加强和改进美育,推进教育整体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这标志着新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早在93年前,即1906年,王国维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思想。民国时期,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将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明确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教育事业迈入美育的新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美育,实现德智体美有机统一,不是一个旋踵而定的瞬间,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在于从国家决策到学校行动存在时间差,还在于美育自身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周期和合适的工作平台。这个历史过程,注定是一个美育快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美育认知水平、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将得到空前提高。还要看到,实现这样一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跌宕起伏,迂回前行,需要解决好过程中的一个个现实问题。
根据管理学中的水桶原理,由多块木板围成的水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不言而喻,加强原本薄弱的美育对于教育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我们已经习惯了就德育抓德育,就智育抓智育,就体育抓体育。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密切相连,不可能就美育抓美育。做好美育工作,既可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发展,还可以填补德育智育体育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怎样在抓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上,抓好美育?这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
三、实施美育,需要走一条新道路
美育,作为概念,属于教育方针的范畴,处于教育理论大厦的上位或顶层,有科学的内涵和历史的积淀,只有正确认识理解其内涵,才谈得上如何构建;只有产生了行动的愿望,才能主动构建。实施美育,之所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体现在认识上、观念上。如何正确认识美育,成为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情。
人类的活动基于人类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在他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这七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可能性愈小。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可以说,我国公民的审美需要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高级需要,有其独特性。审美不是认知和功利需要,不等于生理的快感,而是内在情感需要,积淀了丰富的理性内容。甚至可以说,审美需要已经摆脱了低级的性欲束缚,经过理性的洗礼,辉映着审美理想的光彩,是对人自由本质的肯定。审美对象的秩序、匀称、规律无不体现着人蓬勃向上的生命意志,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自信态度。
如何推进学校美育工作,让审美需要变为现实?实践表明,不能仅仅用行政命令、检查督导、我说你做的办法来推进,实施美育不能离开主体自觉。美育不是不要管理,而是如何管理的问题。
事实上,管理已经进入现代治理阶段。“基于参与,因为理解,出于认同,自愿遵从”的治理新理念应该落实到实施美育过程中。
“基于参与”,就是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形成学习型组织,在过程中接近美育,在活动中感悟美育,在细节中体验美育。“因为理解”,就是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丢弃偏见,达成共识,理解美育。“出于认同”,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树立起美育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美育思想,变要我办为我要办。“自愿遵从”,就是视美育原理为自己的思想,视美育规则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主动开展美育实施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