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谈一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美学和美育界的总情况。
近20年来,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而且美学、美育界也是“后浪更磅礴”,得到了深广的进展。今天,有这么多的人掌握了切实的美学和美育理论,付诸实践,创造出这么多新的经验,使美学和美育成果在现实生活的四面八方开花吐艳,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美景。
前浪远去,很多前辈辛勤探索,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我们艰辛地开辟了道路。今天我们继往开来的成果,其中就有前辈的心血和努力。
一
我认为,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美学界和美育界总体来说有很大的进展,而不是混乱和冷寂。
这个进展,大体上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坚持基本理论研究,以实践作检验标准,修改旧说,创立新论,使之更符合实际,有效地指导审美实践,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命、心灵、生活、社会和世界的美化。
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可喜的进展首先表现在:克服了过去的脱离实际、玄虚空谈的缺陷,以及对马克思主义肤浅、片面的理解。例如将机械唯物论简单套用到美学上,认为美是客体固有的永恒不变的属性,美感就是对它的理性反映,美育就是以美的理论认识灌输给群众;又如,局限于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而对美学与美育如何有效指导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审美质量却缺少切实钻研。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认识到:美学研究不仅应该运用能动的、实践的反映论,而且更应该奠定在“价值意义论”、“情感体验论”、“理想追求论”上。人类意识分三部分:“知”要求“真”,“意”(志)要求“善”,“情”(感性)要求“美”。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一种价值意义的追求,三者是统一的,但又有区别:“真”要“知”符合实际,“善”要“意”符合进步人类的功利要求,“美”则要“情”(感性)符合人类进步的情感体验和理想形象。
美,体现在客体(载体)上,但标准只能是进步人类主体的审美理想──生命精神的全面发展。它能给人以感性的耳目声色之娱、情意之乐及精神境界的提升。
离开人类生活无限多样和不断变化的审美活动,要想寻找和确定一个美的定义,是徒劳的,不可能的,是永远讲不清楚的。但是,讲人类审美活动是怎样从人类生命要求从实用需求发展出来,如何变化,其本质和规律是可以讲得清楚的。讲清楚了,也就能促进人类审美水平、素质、能力的提高,促进人类自身和世界的美化。
美学,鲍姆嘉通创建的“埃赛蒂克斯(Aesthetics)”的原意,也是审美感性学。世界很多国家的“美学”一词也由音译为“埃赛蒂克斯”,而非该国的“美”字加“学”的词根。我国由王国维等取日本哲学家中江肇民所译名“美学”,也译为“美学”。美学,实际上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研究美的科学”,而应理解为本来就是研究感性审美活动的特性和规律的“审美学”。从研究“美”转移到研究“审美”上,是新时期以来美学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
新时期美学理论,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但它不是生物主义的,它所着眼的不是生物性的生命,而是有社会意义的生命,是生命的社会意义,即朝着真善美的理想目标前进,要实现自由解放、充实丰富、多样幸福的人类历史发展理想的生命追求,它是对感性存在的超越性体验和感悟,是对终极目标的不断接近。它不只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本主义,而是它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由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1]
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中两个主要的重大发现之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3]审美活动也必须和应该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和认识。人类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有价值和意义,必须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实现个体生命和社会群体相和谐统一的美好理想。我们强调生命的感性体验和自由解放,不是要降低到原始的动物性,行尸走肉地活着,而是要超越性体验和感悟,追求真善美,站在新时代高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
新时期美学的深广进展的第二方面,是在坚持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现实,加强了应用,广泛深人到对自然山水、旅游、社会道德、文艺各门类,生活中的服饰、烹饪、餐饮、美容美发、室内外装修、商品、广告、环境等多门类美学的研究和创建,使美学能真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的审美意识、情趣、素质的提高。
在这方面,美育的广泛、深入的开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类层次的学校,普遍地重视美育,使新时期的美学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其巨大的积极作用。新时期创造的美育丰富经验,有助于美育和美学基本理论的丰富、充实、深入和提高,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兴旺的局面。很多美学和美育新的论著的出版,就是生动例证。
这么多的新成就,是在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成果的指导下取得的;没有这些理论,也就不会有这些新成果。这些理论认识的新进展,是来之不易的。就我说来,可说是花了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反复钻研,才取得了这些认识。在新的理论认识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践反过去再丰富和提高美学认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已有很多人掌握了美学和美育基本理论的这些精粹新见,并把它们贯彻运用到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中去。这么多人掌握和运用美学新见,并在生活中使之开花结果,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我近十年来,又担任了四川省创造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到很多中小学去听课,参加活动,召开过多次四川省青少年美育研讨会,亲见了在美学新论指导下的美育蓬勃展开的可喜面貌。2001年,地处“老、边、穷”的偏僻山区,在“通(江)、南(部)、巴(中)”老区贫困山区的通江县铁佛中学申请立项研究《贫困山区中学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经过几天崎岖坎坷山路的颠簸去到那里,看到面貌一新的校舍,美化的校园环境,近千名师生贯彻美育的丰富实践,一方面深感今日学生的幸福,另一方面由衷感到新时期美育在党政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绩,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而这正是前辈们所衷心期盼的。这是新时期美学和美育取得深广新进展的个体现,是全国美育蓬勃开展的一个缩影,它具有一定代表性。
自从新时期以来,国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将美育列为学校教育必须贯彻的重要内容。很多中小学领导逐步重视美育,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付诸实践,不但设置了艺术课,配备了专职的艺术教师,而且号召和部署了全校各个方面都贯彻美育的要求,还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全校有优美的环境、校舍、文化艺术廊、绿化的园林、洁净的课堂、食堂和寝室,在教室、走廊、寝室内有学生自己创作的文艺作品。一走进学校,如同走进优美的花园,处处可以感受到美的氛围,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很多学校开始把美育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持久不懈地抓,不断作新的探索。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进的方向,就是不仅加强艺术课程,而且把美育的精神、目标、方式、方法渗透贯穿到所有课程和活动中去,使之成为一体化的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
美育精神和方法的融入,使学校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知识的硬灌死记,而是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精心备课,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化资料,多方面利用高科技、多媒体、声光色图像,上课时逐步能掌握美育精神与方法,重视利用形象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进入审美情境、主动发挥想象力,活跃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与教师一同情感投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是给学生以死知识,而是使学生从前人知识中学会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课堂师生教学和谐,教师得心应手,如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学生乐学、好学,积极主动,如漫游花园,采撷花果,愉快欣赏,心领神会,效果很好。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进行教改,加强贯彻美育的成果,今天的学生非常幸福。
二
如何把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很难的系统工程,须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正如中央决定中所说:“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要实现这一点,继续努力,还需特别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探索美育的过程中,开始难免对美育理解得肤浅,例如,原来的德智、体育原样不动,外加一点美育,外加一点歌舞小品绘画等,美育也只是作为智育德育的“润滑剂”,让德育、智育具有生动有趣的形式手段,或作为智育德育的“救火队”,哪里有了问题,就用歌舞小品去演唱,例如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口吐脏话等。
上述这种肤浅的理解,现在可能还有,但很多学校已超越了这个阶段,认识到美育的要求,应深入到人的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和美好心灵。它有助于“五讲四美”,但不应只是要求美化语言、行为等外在美,而且还应该着重于心灵美。心灵美也要表现为外在美,但外在美的根源应在心灵美。心灵美应从属于人的素质美。
第二,美育是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美育,并非不要知识和智育。青少年是未来新时代建设的栋梁,要学习新的高科技,要学习前人积累的所有知识中的精华,这也是很艰苦和紧张的。要学得轻松愉快,但学习的时间很宝贵。虽说不能整天死读书,也要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但是不能不把主要时间用于学习的课程内容上,不能过多地把学习时间用于跳舞、唱歌、编小品等上面。
有的课程,可以使同学结合教材学习,让同学自己动手画画、唱歌、编舞、编小品,从而学得生动愉快,印象深刻,获得多方面审美感悟,这是很好的。但这种创作要花费很多课外准备时间的,不宜过多。如果很多课程,例如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化学课等,每课都要学生去准备,例如去编演小品歌舞,以为这就是融入美育,那就不恰当了。例如,教《春江花月夜》,主要通过语言、曲调,体会意境,产生美感,陶冶心灵。有同学会跳舞,可穿插,当然很好。但如不会,临时去学,编舞来跳,就太艰难,很费财费力,可操作性不强。语文课讲《项羽本纪》、历史课讲《戊戌政变》,应生动讲解本文,如主要改为学唱新的《霸王别姬》歌曲,编演《戊戌政变》的小品等,就不但喧宾夺主,而且费时费力,不一定恰当。
贯彻和融人美育,要自然地发现课程内容的审美因素,运用美育以形象动情,让同学学得生动活泼,更深入全面,并入耳、入脑、入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在愉悦中领悟得深入灵魂,从而提升精神境界。
第三,将美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并不能以美育去取代和统帅所有教育和课程。
不能把搞一些唱歌跳舞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列为教育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只能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以素质教育去统帅德、智、体、美、劳各育,这个主次关系,不能搞乱,才能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法恰当,效果明显。
第四,加强美育,并非在原有的德智体育方面原封不动,只是加点美育上去,而是要把美育的精神和方法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加强美育也不是要把所有课程都开成美育课,而是要在所有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中发现和运用其固有的、可有的审美因素.使德智体美各育成为和谐统一的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
这种渗透就像盐溶于水,要有咸味,但不见其盐。这叫做“体匿性存”:有其性质、精神、意味.却不见形体。这是艰难的,要做到发现其中固有的、可有的审美因素.而不是抓一把“盐”涂抹在其表面.在每门课程中部生硬地人为地强加一些歌唱、跳舞,绘画、编演小品等。
第五,美育融人教学全过程之后,美育和其它各育和所有课程.要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不是系统内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之和,而最好是其功能和作用之积。例如:5+5=l0,5 x 5=25。其乘积的作用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相辅相成,扬长避短,互相支撑,互相激扬。
简要说来,我国美学和美育界新理论和新实践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首先在它与时俱进、高瞻远瞩,展示了新的发展趋势,体现丁我国新时期美学和姜育的新进方向:将美学基本理论奠基于“价值论”、“情感体验论”和。理想追求论”上,以人为本,从重点研究美转到重点研究审美特点与规律。实现重大的战略转移,通过形象观照欣赏,获得耳目声色之娱,进到情意心灵之乐,再进而提升到自由解放的畅神境界,以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富强。在坚持姜学和美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的同时,要面向现实,加强应用,通过无限多样、不断变化发展的审美实践,将美育渗透和融合到其它教育中,与其它各育组成整合系统,和谐统一地培育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要体现这个新进方向和新的观念,是很艰难而长期的.现在我们只是初步探索,还需继续坚持,深广发展。
三
现在美育界的新进方向,主要一点是贯彻系统论整合的精神,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再进一步说,整合式美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整合式教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进方向。滕守尧研究员在《艺术与创生》中说:“当前教育改革之最健康的方向,是从各科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必须发展一种生态式教育。生态式教育的关键,是找到一种可以连接各个不同学科的教学主题——个语文.外语、数学、伦理、环境.环保等课程部可以使用的主题;在上这种课时,各科自有不同的偏重,但无一例外地,艺术要在其中发挥一种核心辐射作用:也就是说,艺术必须融合或辐射到语文、数学、伦理、体育等各个学科中。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因为艺术的辐射而改变得更有趣味,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不是死的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点燃,使整个教学成为一个充满奇妙的感觉、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4]
上文所说的“艺术”.就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因此.生态式教育的整合系统,就是要求美育融合或辐射到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
生态,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系统。所以,整合式教育、整合式美育,就是生态式教育。这种新进方向,又是运用和贯彻了西方当前最前沿的生态哲学。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且是一种崭新的世界、宇宙观、生存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生态式教育要培养学生有现代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育与教学全过程相融合。它不仅培育技法能力,而且培育全面的、以多学科、多元交叉融合为基础的刨新型的综合素质。这是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美育和整个教育的路标。它的目标是全面协调、和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态式艺术教学理念的创薪,艺术化的艺术教学,艺术化生存的艺术教育理想。”[5]
为了实现这种整合式美育和生态式教育,我们首先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重视美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精神追求.美塑造着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要以(教师之)美去育(学生之)美,从人出发,又回归人,体现出“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这一本质属性。美育的主渠道艺术教育,要与学校教育最常用和可行的重要渠道──学科教育、德育等育相融合,与美育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等融合。学校美育要与家庭、社会美育相结合,要从美育主渠道展开、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我们今天的美育研究,是在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体现出这一时代特点。党中央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教育文件和理念,例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的有关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的要求,各科《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等,都是我们要遵循的工作方针。
我们提出整合式美育,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片面美育(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孤立的美育(学校艺术学科很少与其它学科发生联系)、封闭的美育(美育被认为只是学校的事情,很少与家庭、社会相配合)等现象,我们提出“整合式美育”的概念是为了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使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整体协调,和谐发展,即实现美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渗透、融合,以形成在美育精神指引下,真、善、美相统一的,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整体教育,从而促进师生在审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其实质是以美育精神和整合的方法构建学校美育系统,“将美育融人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现代美育的新进方向。它既是美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符合时代精神的。
整合式美育的操作策略的要点是:
1.整体协调,共同发展。学校各育之间不各行其是,不相互排斥。它们都应得到重视,能够有效合作,形成一种和谐互动、共同发展的系统整合系统。
2.渗透融合,体匿性存。指各育之间相互浸润,彼此影响,而又非常自然融治。
3.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能够充分发挥各育的优势,使各育相支持,达到“多赢”的结果,使学校教育不再是各育之“和”,而是各育之“积”,从而使学校教育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放大”的教育力量。
4.学段衔接,避免断层。我们应遵循中小学各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实现各学段之间的自然衔接,使之成为一个连续、递进的统一的整体。
5.多方共构,配合默契。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相互配合,资源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整合式美育,是将美育(不仅是指内容,更主要的是指美育的精神、原则、方法)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而决不是要以美育取代各育。各种教育形态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任务,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上,都有着彼此不可替代的功能。全面教育有赖于德、智、体、美诸种教育的相互协同。“融入”而不是取代,整合而不失各育的相对独立性。在克服狭隘美育观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将美育外延无限扩大,以美育“包打天下”的倾向。
学校美育系统是由美育内容,含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教育形态中的美育、美育途径(含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美育环境以及美育工作者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渠道,居于核心的地位;学科美育以其日常性、全面性和潜在性,拓宽了美育的渠道,丰富了美育的内容,是学校美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环境美育的功能在于感染和熏陶,也是学校美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给学校美育以支持和协同,以形成美育的合力。教师作为美育工作者,是这个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具有主导性的因素。上述因素有机结合,相互影响,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构成了学校的美育系统,使美育得以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再扩大引申开来,我们可以说,整个社会的美育,应该和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等,整合为一个系统,把美育渗透融合进这些教育及其所构成的系统中去,以科学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幸福富强的美好理想。
【注释】:
[1]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惫识形态》,《马恩全集》第3卷,第23页。
[3]《马恩选集》第3卷,第573页。
[4]滕守尧:《艺术与创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5]杨平:《文本的创造性智慧》,《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