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刘旭光:应试美育究竟繁荣了什么?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6-11-28 13:21:06

应试美育究竟繁荣了什么?

◆ 刘旭光

又快到美术高考报名的时候了,不少家长和考生已进入备考状态,争分夺秒准备“应战”素描、速写、色彩等项目。一方面,美术高考文化课分数低,让人忧心美术专业扩招重量不重质,另一方面,却是因成绩差的学生为了进更好的大学而恶补着美术专业知识。在人们对高等美术教育弊端颇多指责的情况下,这种影响需要被深入反思。

● 扩招为哪般?总体说来,中国美术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是惊人的,有美术学院的高校数量非常巨大,这背后有体制性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对于高等美术教育,有深刻的影响。

当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个层面是专业美术学院,也就是俗称的“八大院校”,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身完整的评价体系,在教学管理与人事管理上,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招生上有相对独立性,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在另一个层面上,是综合类高校所办的美术学院,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师范类大学所办的美术学院,一些综合类大学也有美术学院,如清华美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

当下高校美术教育规模巨大,这是由高考制度造成的,高校扩招引发了美术类学生数量的扩大,同时由于学费制度与高校内分配制度的原因,使得各个高校争相办美术专业,特别是应用美术,如设计学、书法、动画、摄影等,而绘画学,包括国画、油画、版画等,都在规模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地说,高校学费的收取由国家按地区进行统一划定,大概一个艺术类学生一年一万元,而一个非艺术类的在五千元左右,因此出于经济考量,各综合类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乐意办美术类专业。同时在各大学内部,艺术类学院拿到的学费分成也较多,对于一个美术学院来说,学生越多,往往学院分配到的学费也就越多。从教育成本上讲,班级越少,且一个班人数越多,成本就越低,因此美术学专业实际上是不断扩招。同时,高考相对公正,只有艺术类专业有自主招生的可能,高校为了招生自主权,也乐意多办一些艺术类专业。

● 美术类学生的文化课要求低,一些连大专都考不上的学生,如果在突击应试训练后,在专业上通过了美术类高考的统考线,甚至有可能上211大学。生源质量差却影响到日后的教学水平,得不偿失。

这种状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繁荣,有大批学生投身到美术高考。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中学开辟美术特色班,进行美术高考的应试性培训,将一批文化课跟不上而愿意学美术的学生汇集起来进行专门训练。而艺术市场的繁荣也对学生家长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吸引了一批略有天分的学生报考美术专业。加之美术教育在校外儿童艺术教育中占有较大份额,而这些儿童长大后学美术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种状态对于高校的美术教育来说,喜忧参半。喜在于,包括美术学科在内的艺术学科得到大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份额逐步扩大,以至于艺术学成为一个独立门类;各大学的美术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纷纷开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全面展开。忧在于,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而相应扩大,师生比从原来的1:12上升到1:18甚至更高,而空间条件也不能相应提高;更重要的是,生源质量由于文化课门槛低,得不到保障。

这种状态对于高等美术教育来说,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一大批学生的美术基础实际上是来自高考前一年左右的应试突击,素描、色彩、速写三门课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中学校外教育中被强化,并按应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造成大批考进综合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实际上造型能力较弱,基本功不扎实,但在培养方案中,基本功训练又没有被强调,因此,当下高校美术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造型能力的下降。同时,学生规模的扩大造成师资规模也在扩大,教师水平,不论是创作水平还是教学水平,都得不到有效评估。而且综合类大学的美术学院在教师管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其科研能力的评价而展开的,他的教学能力和创作能力无法被量化评估,这极大地影响了美术类教师的专业发展,毕竟,创作与研究是两种思维。因此,现实地说,学生的水平和教师的水平都在下降。

● 高等美术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也深陷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学生的造型能力、基本功较弱,另一方面,大学还要保持一种学院化状态,教学的中心不是造型能力,“三科”不再是教学的重点,相反,学生的创意能力与创作能力更被看重。

这与国际上的学院派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有关系,对美术的观念变化有关,欧美美术高等学府的美术造型能力训练也已淡出专业基础课表。高校不愿在基本造型能力上花大力气,学生本身又造型能力不强,究竟应当把美术本体定位在造型能力上,还是定位在创意能力上,这构成了当代美术教育的理念危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诸如综合材料艺术、公共艺术、当代艺术、跨媒体艺术等等创意性强而造型力弱的新艺术形式在高校的份额越来越大。

但就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来看,形势反而是乐观的。由于大量的人员投身美术,使得美术界的竞争,特别是美术教育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的结果是,考入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生源质量在提高,这是因为高校招生人数大致稳定下来,甚至还略有收缩,而投身美术高考的人数却在增加,这使得一批文化素质相对更高,基本功更好的学生考进了美术学院,高校美术教育正在从“量”的扩大转变到“质”的提升。

美术院校之间的竞争也逐步白热化,各个美术学院都想吸引优质生源,因此各个学院都在进行“特”、“需”、“强”方面的定位,确立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着力满足地方需求与行业需求。错位竞争是各家美院求生存、谋发展必然之举。有些美院侧重表现,有些侧重俱象,有些侧重版画,有些侧重综合材料。这显然是高压竞争下的良性发展。

● 另外,教育部的专业评估尺度在高等美术教育中起到了一个方向标式的效果。对于招生规模过大而内涵建设不足的综合大学美术教育来说,有清醒剂般的警示作用,有助各个学校的师资水平快速提升。

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科研成果(包括纵向项目与学术论文、专著),精品课程,专业特色,学科建设诸多要求,尽管与美术教育的实际并不相符,但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的压力之下,各美术学院不得不服从,这实际上起到了一个规范性效果,对于综合大学美术教育来说,尤其有警示作用。

总体上来看,当下中国的美术高等教育是值得肯定的,要承受如此大规模的美术类学生的培养,在如此低的学费水平下(据笔者的测算,大致是欧美艺术类高校学费水平的三十分之一,去除汇率因素与实际购买力因素,大致是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与印度尼西亚的学费水平相当),难能可贵,客观地说,美术教育是成本较高的教育。尽管从量的扩张到质到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现实得来看,趋势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