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3:22:48
《少数民族地区舞蹈的发展现状》
(四川师范大学 杨月)
摘要: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与汉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而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就是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保存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遗产被发掘、整理和保护。本文通过建国前后的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的综述,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来弘扬和发展瑰丽多彩的民族舞蹈艺术,以及具有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 舞蹈艺术 保护和发展 互联网技术
前言
少数民族舞蹈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以肢体动作为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它是一种最早发生的艺术形态之一,起源于民间,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完整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民族众多,有着深厚的培植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各民族人民同气连枝,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舞蹈文化。虽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代代相传的民间、民俗舞蹈依然生息繁衍在人民的生活中流传至今,成为我们民族乃至全人类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各少数民族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在舞蹈艺术表现上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反映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的骑马、狩猎,反映南方民族农作生活的栽秧、播种等,都是在模拟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有些舞蹈如彝族的“跳月”、白族的“打歌”、哈萨克族的“万郎”、侗族的“多耶”等反映民族习俗;如“跳鬼”、 “祭祀”等舞蹈反映宗教仪式。
一、建国前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
经过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虽然包括民族舞蹈在内的各文化领域和姊妹艺术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民族舞蹈曲折前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在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全党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指明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随后出现了划时代的新秧歌运动,涌现了包括秧歌剧《兄妹开荒》、陕北《胜利腰鼓》等优秀作品,这对于中国传统舞蹈的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早在一九四六年四月就出现了由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多民族的演员组成的内蒙古文工团,这也是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专业文工团。该团创作与表演了《牧马舞》、《雁舞》、《马刀舞》、《鄂伦春舞》、《献花舞》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舞蹈,深受各民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建国伊始
建国后,少数民族的歌舞,也和其他事业一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鉴于新中国舞蹈的专业队伍很小,骨干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一方面由文化管理部门组织举办了各级训练班和培训班,如在中央戏剧学院设立了由吴晓邦主持的全国性的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另一方面重视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自五十年代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各级群众业余文化组织。这些举措都为民族舞蹈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后,民族舞蹈领域内出现了思想更为活跃、创作更为繁荣的局面。
这一时期,回族《花儿与少年》,朝鲜族《顶水舞》,傣族《孔雀舞》、维吾尔族《种瓜舞》和藏族《草原上的热巴》等数十个具有高超创作技巧和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作品,出现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级的舞台上;涌现了贾作光(满族)、斯琴塔日哈(蒙古族)、崔美善(朝鲜族)、刀美兰(傣族)、阿依吐拉、阿吉•热合曼(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艺术家。据一九六○年文化部初步普查,全国已发掘整理出一二千种不同题材、不同特色的民间舞蹈[1]。这些扎实的工作使得民族舞蹈从粗放不规则的形式,逐步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
这些民族舞蹈不但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还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一九五一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西藏舞《春游》获一等奖。一九五五年,在波兰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蒙古族民间舞《鄂尔多斯》获一等奖、朝鲜族民间舞《扇舞》获二等奖、藏族民间舞《友谊舞》获二等奖。
改革开放后
众所周知,“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挫折和损失。“文革”是首先在文艺领域里开端的,民族舞蹈事业也遭到严重摧残。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纪元,也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带来了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粉碎“四人帮”不久,一九七九年九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有55个少数民族,共演出了21台文艺晚会,其中舞蹈和歌舞节目有140多个。在一九八零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与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京举办,盛况空前,硕果累累。由陆棣作曲,中央民族歌舞团贡吉隆(回族)、张斌英合作表演的傣族双人舞《追鱼》是,获得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
之后,包括傣族舞蹈《水》、《雀之灵》、,蒙古族舞蹈《奔腾》,维吾尔族舞蹈《我的热瓦甫》、《泉边》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杨丽萍(白族)、阿旺克村(藏族)、巴德玛(蒙古族)等舞蹈家不断涌现。作品题材不仅局限于少数民族生活生产活动,更增加了反映农村新貌、工业建设和民族团结等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舞蹈获奖的作品约占整个舞蹈门类的三分之一。
民族舞蹈作品的精选,似乎更费斟酌,但我们有理由肯定新时期的舞蹈经历了复苏后获得了全面发展。不仅作品基数明显上升,而且在题材、体裁、风格、样式以及编舞技法等方面更加丰富多样。透过强劲的主体意识呈示,洋溢着开放时代的意绪和气息。
二、发展特点
经过新中国成立前后70年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及演变呈现出以下的特征:
1、 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留存民族舞蹈精华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从全国各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收集、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优秀少数民族舞蹈资料,不但有民族舞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有超过150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有专人专项经费用于民族舞蹈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不完全统计如下: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 藏戏(2009)
表1 -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舞蹈类项目表
京西太平鼓(京) 秧歌(冀、粤、辽等) 井陉拉花(冀)
龙舞(渝、广、川等) 狮舞(冀、晋、粤等) 花鼓灯(皖、赣等)
傩舞(赣) 英哥(粤) 高跷(晋、辽、甘等)
永新盾牌舞(赣 翼城花鼓(晋) 泉州拍胸舞(闽)
安塞腰鼓(陕) 洛川蹩鼓(陕) 兰州太平鼓(甘)
余杭滚灯(浙江省) 土家族摆手舞(湘) 土家族撒叶儿嗬(鄂)
弦子舞(青、川、藏、云等) 热巴舞(藏)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藏)
苗族芦笙舞(黔) 朝鲜族农乐舞(吉) 铜鼓舞(云)
木鼓舞(黔) 傣族孔雀舞(云)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
蒙古族安代舞(蒙) 详细苗族鼓舞(湘) 湘西土家族茅古斯舞(湘)
黎族打柴舞(琼) 卡斯达温舞(川) V舞(川)
傈僳族阿尺木刮(云) 彝族葫芦笙舞(云) 彝族烟盒舞(云)
基诺大鼓舞(云) 山南昌果卓舞(藏) 土族於菟(青)
塔吉克族鹰舞(新疆) 跳马夫(苏) 桑植仗鼓舞(湘)
南县地花鼓(湘) 跳花棚(粤) 老古舞(琼)
跳曹盖(川) 棕扇舞(云) 鄂温克族萨满舞(蒙)
协荣仲孜(藏) 普兰果尔孜(藏) 陈塘夏尔巴歌舞(藏)
巴当舞(甘) 安昭(青) 萨玛舞(新疆)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新疆) 太子务武吵子(京) 左权小花戏(晋)
博舞(吉) 洪泽湖渔鼓(苏) 龙岩采茶灯(闽)
宜黄禾杆舞(赣) 耍老虎(豫) 棕包脑(湘)
瑶族金锣舞(桂) 玩牛(渝) 古阆花灯(川)
熊猫舞(川) 布依族转场舞(黔) 阿妹戚托(黔)
耳子歌(云) 怒族达比亚舞(云) 铓鼓舞(云)
水鼓舞(云) 锅哇(青) 那孜库姆(新疆)
鼓舞(京、冀、晋等) 麒麟舞(冀、豫、粤等) 竹马(苏)
灯舞(浙、闽、赣等) 沧州落子(冀) 十八蝴蝶(浙)
火老虎(皖) 商羊舞(鲁) 跑帷子(豫)
官会响锣(豫) 肉连响(鄂) 禾楼舞(粤)
蜈蚣舞(粤) 翻山铰子(川) 靖边跑驴(陕)
查玛内(蒙) 朝鲜族鹤舞(吉) 朝鲜族长鼓舞(吉)
瑶族长鼓舞(粤、桂等) 傣族象脚鼓舞(云) 羌族羊皮鼓舞(川)
毛南族打猴鼓舞(黔) 瑶族猴鼓舞(黔) 高山族拉手舞(闽)
得荣学羌(川) 甲搓(川) 博巴森根(川)
彝族铃铛舞(黔) 彝族打歌(云) 彝族跳菜(云)
彝族老虎笙(云) 彝族左脚舞(云) 乐作舞(云)
彝族三弦舞(云) 纳西族热美蹉(云) 布朗族蜂桶鼓舞(云)
普米族搓蹉(云) 拉祜族芦笙舞(云) 宣舞(藏)
拉萨囊玛(藏) 拉孜堆谐(藏) 谐钦(藏)
阿谐(藏) 嘎尔(藏) 芒康三弦舞(藏)
定日洛谐(藏) 旦嘎甲谐(藏) 廓孜(藏)
多地舞(甘) 巴郎鼓舞(甘) 藏族螭鼓舞 (青)
桑尤则柔(青) 蒙古族萨吾尔登(新疆) 锡伯族贝伦舞(新疆)
维吾尔族赛乃姆(新疆)
表2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舞蹈类项目表
2、 推陈出新,题材多元
民间舞蹈的创造和传承过程大多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进行的,各民族传统的年节、婚丧礼仪、宗教祭祀活动等,为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了特定的时空坐标、表演环境,在内容上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民间舞蹈以人体规律性的动态为媒介,表现、传达民俗事象的主旨和内涵。民族舞蹈主要的表现内容包括民族的发展变迁,纪念祭祀祖先,传授生产技能、生育知识,传播宗教信仰等,这些题材带着田野的气息和农家的味道,对于现实题材的采选不够细致和广泛,艺术深度不够。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民族舞蹈已经囊括古今、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历史事件、民间传说、英雄人物和时代精神等诸多题材都有涉猎。如多才多艺的舞蹈家阿旺克村以陈毅元帅和十八军将士为西藏栽种果树为题材,创作的作品《高原苹果香》;朝鲜族舞蹈家崔玉珠创作表演的《分配的喜悦》和《看水员》都是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的优秀作品,
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有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民族舞蹈的很多题材犹如宝藏尚未被开发。
3、 创作灵活,表现多样
民族舞蹈的创作手法上,即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无论是表现原始状态还是虚实结合,都能够形神兼备,特色的肢体动作和表现技巧也保证了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这一特征在少数民族舞蹈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无论是南疆的“孔雀”还是北国的“鹰”,突出表现了东方曲线为美的意识。使柔和、婀娜与坚韧、刚强得到了良好的统一。例如:云南省歌舞团周培武、赵惠和与杨晓燕等合作的哈尼族舞蹈作品《大地•母亲》,作品表现了母亲、婴儿、月亮、浪涛、摇篮的诸多人物形象,不但突出了民族舞蹈的律动,更通过形体的揉动和呼吸结合,表现出怀抱母亲的婴儿与大地交织层叠而托起整个民族的主题。
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成绩,但是比较起西方传入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少数民族舞蹈的规范性、理论化和系统性都有不足,需要更多从事舞蹈事业的同仁共同努力。
三、继承发展民族舞蹈的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国粹,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保护、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2]
当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少数民族舞蹈的研究和发展对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和发展源头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民间舞蹈源于生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在题材上涉猎广泛,在表现艺术上雅俗共赏,其产生、发展受到民族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是民族文化风貌的丰富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本土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国外文化产品也纷纷入侵,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甚嚣尘上,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道德的困境和危机。与此同时,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传统艺术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抵御低俗或者庸俗作品的冲击。在此情形下,少数民族舞蹈,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广大群众提供阳光和健康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资源,提升全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艺术水平。
2、提升中国文化品牌力
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资源,文化元素在促进跨域文明对话、增进国际认同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世界一元价值论逐渐动摇,中国特色的文化和中国模式的合法性被高度认同,中国对整个世界必将产生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文化外宣工作是让具有悠久渊源、浓郁特色和厚重民俗风情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党的重要战略任务。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类资源,是在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尤其适合作为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内容,推广到海外。这个过程,不但有助于弘扬中国自有民族文化品牌,有助于以大家赏心悦目的方式发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巧实力,而且对于更好地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文化无疑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 保护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少数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和特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能够真实记录这些最原始资料,少数民族舞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文化特征,这些符号,如今却面临着失传或者湮灭的尴尬境地。由于部分少数民族没有独立的文字,以及“文革”时期对民族舞蹈原始资源的破坏以及其他诸多因素,很多少数民族舞蹈出现了无人会演的严峻局面,老艺术家相继逝去,新的舞蹈从业者无心学习。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若干年后,很多优秀的民族舞蹈就只能成为一段无法恢复的历史,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包括的论著、影像、文字等作为部分民族舞蹈得以承传的最重要的文本和影像载体,随着当事人的逝去和年代的久远,越来越遭到散失和毁坏,濒临失传。因此经过认真调研,我认为将抢救保护为目的现有仅存并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舞蹈相关资料,研究整理,以反映其历史渊源、传承发展。这也是国家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迫在眉睫。
4、 学术和艺术发展要求
在学界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艺术家、音乐理论工作者和表演艺术家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研究和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还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而民族舞蹈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和流派,对于中国舞蹈乃至世界舞蹈的价值虽然已经被重视和认可,但还远远不够。因此,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创编成果做以学术化和档案化的总结、归纳和整理,具有非凡的意义。
四、方式与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文化应秉承“适应时代要求,勇于超越创新”的精神,从革新民族舞蹈教学和推广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发,从创新中国文化和美育事业的高度着眼,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结合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在线教育等新兴技术,推动科技与文教的融合,从而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发展和利用:
1、 提升舞蹈在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中的比重
舞蹈,是一门能够将形体、精神、情感和特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据《书经•舜典》记载:“帝曰:夔,命汝与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 《史记五帝记》同样记载了类似的内容。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重视音乐修养。到了春秋时期,先圣孔子更是将舞乐列入“六艺”之中,可见,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是普通平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而观之舞蹈教育的现状,似乎不令人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舞蹈通常不会被列入到中小学教学课程之后,通常只是学校和家长作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加以开发;在高等教育阶段,只有少数具有舞蹈专业和硬件设施的学校,会在选修课和业余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的训练和教学。近年来,国家对全民族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拿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但是舞蹈教育的价值始终被人们低估。
青少年阶段的舞蹈教育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完整的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普遍设置舞蹈课程为必修课,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大纲;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人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需要全身各感官和肢体的配合。从智力上,大脑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空间意思的适应,对肢体的控制,能够让大脑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形体上,舞蹈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塑造优美的形体,身心的锻炼有助于人们以更为充沛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学校是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最好阵地,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应该加大对学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教学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与普及优秀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逐步使民间舞蹈艺术进学校、进课堂,让更多的人接受民间舞蹈艺术的熏陶。倡导在学校中成立民间舞蹈艺术兴趣班,建立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骨干队伍,促进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民族舞蹈类专业知识服务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开放存取理念下形成的新型学术出版与交流模式,由一个或多个机构建立,主要收录机构成员的科研成果、内部资料以及与本机构相关的网络资源等,并对其进行整理、组织以实现开放存取、永久保存、彼此学术交流与共享。
民族舞蹈类专业机构知识库的建立可把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教学表演视频等整合到机构知识库中,进行统一分类、标引、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进行全面长期地集中管理和保存,为研究所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源整合方式。
通过机构知识库把机构中所有科研成果、科研活动以及机构的公共服务都可以展示出来,并能从机构整体的角度反映机构的智力资源,可恶意以有效的解决舞蹈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及与之相适应的 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机构知识库的实施可以确保研究成果从整体上被广泛传播和长期保存、提供便利。从而避免传统信息交流方式所带来的时滞,实现学术领域内信息与研究成果的交流,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
3、 使用云技术,全面加快教学资源和远程教学系统研发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民族舞蹈素材采集和教学的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相比传统教育,在线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对于时空限制,知识获取方式更为灵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便利程度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乐意尝试这种新型学习方式。
针对民族舞蹈的教学,可以通过知识服务理论系统结合民族舞蹈的形成区域、人文特色、悠久历史和流派分支,规范化标准化民族舞蹈的舞台布景、音乐、舞蹈服饰和舞蹈动作,从而形成各民族舞蹈一整套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多媒体资料、考核指标等,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整体和艺术再现。同时通过音视频和MOOC、E-Learning等网络应用方式,实现教学培训内容的网络课程化,使个人可以自主学习,更加有利于课程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和推广。
4、结合移动互联技术,针对不同用户群高效推广民族舞蹈
中华民族素来有开卷有益,尚文重艺的优良传统,中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史转今来,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而传统的获取文化艺术资源的方式(如读书、展览、观演等)也早已不是人们获得资源的唯一方式,WEB技术的普及带动了的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WAP,APP)技术的兴起带来了更大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数字资源通过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络的传播越来越被用户接受,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接受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数字资源的运营者和资源提供者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市场需求。
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达5.27亿,运营商无线(WLAN)城市群的建设为受众通过移动终端点播下载各类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目前互联和移动网络上的视频和音乐服务(如优酷视频、百度爱奇艺视频、腾讯音乐等平台)互联网火热情况,可以预见,舞蹈类在线服务的市场前景也将出现跳跃式增长。这种更广泛的更便捷的欣赏民族舞蹈的方式已经在互联网上出现,如在百度视频上的民族舞蹈欣赏,在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上面的《民族舞梁祝》和《花开中国美》,在酷6视频网站上的《蒙古族舞蹈串烧》等等,这些作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实现了舞蹈作品和欣赏群体的绝佳契合,有效的推广传播了民族舞蹈。
5、 拓展资源多角度利用,繁荣和发展衍生品市场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周边衍生品是非常多元的。多角度利用、多元化经营是其健康、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以民族舞蹈作品及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为基础,既可以在周期短、成本低的情况下改编成文化展览、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和其他出版物等,也可以通过计算机3D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开发成益智游戏,腾讯运营的“街舞团”、“劲舞团”都是很好的参照物。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原创资源,授权生产实物衍生品,比如纪念版文具、生活用品、台历、办公用品、文化衫等。通过衍生品交易平台实现用户自行设计定制(DIY)功能,用户甚至可以自行设计画册、明信片或者文化礼品,充分体现个性化色彩,增加用户的兴趣和乐趣,把实物衍生品交易变成一个非常好玩的过程。
6、开展全社会的推广活动,普及民族舞蹈艺术
民族舞蹈作为祖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不仅要面向市场,更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广发展民族舞蹈。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民间舞蹈的创编和演出对场地和硬件设施的要求比较现代舞、芭蕾舞等舞种要低得多,一些形式自由活泼、场合不限、人数不拘的自娱性民间舞蹈,不仅在年节、婚丧、祭祀等群众性民俗活动中集体表演,更多时候则是在亲朋欢聚、劳动小憩、谈情说爱等情景中自娱。民族舞蹈的编创人员包括大批舞蹈家和舞蹈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门槛低,受众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这一优势,通过组织一些名家和资深教师开展普及讲座、论坛和培训活动,通过开展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公益性援助活动以及一系列围绕民族和舞蹈主题的宣讲活动的举办,让民族文化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以更新颖、更深入的方式普及到下至垂髫少年,上至耄耋老人的最广泛的群众中去。
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舞蹈艺术民间艺人的支持,建立健全民间舞蹈艺术传承扶持和奖励机制,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教育、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6、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我国边疆地区,由于他们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中外乐舞文化交流、传播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二千余年间,横跨亚洲和欧洲的的丝绸之路,不但促进东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更加为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乐舞文化方面的传播。
中国的民族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交往活动中,其符号功能和宣传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从目前世界舞蹈发展的情况来看,以欧洲和美洲两大发展脉络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位置,我国的舞蹈事业,尤其是民族舞蹈应如何应对,健康发展呢?是跟随模仿,还是推广创新?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文件(国务院2009年9月26日颁布)指出:“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借助国际展会、比赛和论坛等交流活动,不仅扩大民族舞蹈本身的国际影响力,更要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让国际文化艺术界了解中国舞蹈,喜欢中国文化。在不断的推广交流的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新东西,不断兼容并包、创新发展,将民族舞蹈的发展推广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加强与国际文化界的合作,将民族舞蹈的符号效应和文化烘焙效应渗透到国际文化交流的各个可能的领域中去。
综上所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之后,中国的发展的成就被世界瞩目,中国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具有时代气息的脉搏,广受全球的认可和关注。作为具有特殊民族文化的符号之一,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呼唤着对生活、对大自然、对国家、对民族博大的爱,必将会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灿烂光辉的前程正在她的脚下展开。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1999
[2] 当代中国研究所主编. 《当代中国舞蹈》[M]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
[3] 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4] 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5] 纪兰慰,邱久荣. 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9(02)
[6] 秦萍.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探讨[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4)
[7] 金秋.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状况及前沿[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02)
[8] 马薇,马维丽.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J]. 舞蹈. 2001(06)
[9] 刘荔.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 才智. 2014(21)
[10] 葛月华. 我国民族民间舞现代发展的融合性趋势研究[D]. 成都体育学院 2013
[11] 韩瑾. 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评语:资料详实,论证严谨。一等奖——崔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