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3:22:54
美育要有时代性
美育的时代性初探(三)
□ 刘咏阁
与时俱进是近年来国人都说得出的一句口号,具体说到美育,同样要有时代意识,要体现时代性。美育的时代性常常是通过美育进程中对现实生活、对社会发展、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关注程度,以及主动地以美的(艺术的)教育手段契合现实的意识和形式来显现的。德国人席勒在18世纪末面对人性在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面前或泯灭,或畸形的现实有过深入的思考,他曾以艺术的名义明确指出,人性的复归和所有社会问题都有可能通过美育得到解决。他认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而来,”并强调:由感性升华为理性的唯一途径是审美的过程。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总则第四条中也谈到:“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美育不可能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它与现实是一种依存关系。行文至此,我们必须要回到高校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具象层面。一般而言,高校美育不仅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同时还包含狭义的艺术技能传授,比如可操作的课程、欣赏等动态形式,它是以广泛的艺术手段,玩味、协调人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一种颇具功能(亦可称功利)意味的“游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人生观,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其终极目的在于和谐人的主观意识与事物的客观存在,促进道德与人性的完美发展及人类与社会的进步。显然艺术教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种互为依附和互为渗透的关系,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是互相借力的关系。
西方艺术史上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确立了优美和崇高的艺术审美规范,直到上世纪初这个规范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将赏心悦目的优美形式,将崇高的人性精神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展现给读者、听者、观者是两千年间西方艺术家一直乐此不疲的追求。了解西方艺术史的人都知道,西方艺术史上每一次变革所引起的争论都是以人性、道德、社会价值观为中心论点的,绝不仅仅在形式的表面打嘴架。即便在当代,那些整天标榜着最民主最自由的国家在涉及国家利益,涉及社会价值观的原则问题上从来没有含糊过,从来没有自由过。像日本、美国、法国,乃至韩国,在文学、绘画、影视剧作品中总能在最恰当的节骨眼上将自己民族的独特性,将自己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很好地表现出来,“爱国”是这些国家艺术作品中最容易捕捉到的情愫。当然,它们不是说教,也不是喊口号,而是通过艺术表现让观者从内心感知。相对而言,我们这些年有些自由化过度,在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尤其在大众审美上没有核心标准。显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刻不容缓,同时也是正本清源、梳理思想和审美层面的混乱有效举措。
美育的时代进程不是平面的、静止的,它应该是多维的,动态的。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美育的课堂,既理性又自然而然地内化于讲义中、课件里,渗入到艺术实践中是每一个艺术教师当下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努力利国、利民、利己,是美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