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美育研究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来源:互联网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6-12-07 16:04:18

       谈起美育,人们往往以为无外乎开几门艺术课程——诸如音乐欣赏、舞蹈娱乐、绘画训练等,就是蹦蹦跳跳、写写画画、吹拉弹唱……其实,这是对美育的误解,除了需要弄清美育的真正内涵、更要明确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差异,一句话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笔者认为美育不是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感染人、触动人、纯洁人,使受教育者能敏锐地判断美、丑,并把对美的追求变成理想,自觉鞭挞丑恶现象,促进社会最终形成疾恶扬善的良好风气的手段。美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具有高度审美素养和高尚精神,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而不是只重技术、只重实利的异化人。 

  我们不能说随便一个人把一些图画画到布上就是美术,把一些文字写到纸上就是诗……艺术品不像电器或其他物品那样真假优劣用一用便可得到检验。审美眼光却需要长期的积累、训练,需要文化素养,需要悟性。如何检验它需要一种非功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育。美育是改造人性的手段,通过美育陶养人的情感,培养高尚的习惯,使损人利己之念逐渐销匿。只有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推动全民审美意识的普遍提高,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否则经济建设上去了,人民生活日渐富裕,却一切向钱看,吃喝嫖赌、官僚与腐败之风渐长,再好的建设成果,也可能被社会丑恶习气所败坏,发展严重了,将成为民族的悲剧。 

  生活中对美育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最大的误区是观念误区。如崇金尚银,以为有钱就美,一味追求豪华与繁琐;街景雕塑格调庸俗,与周围建筑环境缺乏统一性;歌厅、舞厅异化为噪音发射场、“三陪”集散地,甚至有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惜污染和破坏人类生活环境;一些艺术工作者只追求技术的娴熟,而忽视自我内在修养的提高,出现一些自誉为艺术家的人做出极不符合艺术家身份的事,说出极不符合艺术家身份的话。这些均有待于强有力的引导与治理。 

  美育是不是人人写诗、画画、唱歌?不是!写诗、画画、唱歌只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美育也不仅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它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首先是审美眼光,进而是精神境界与心胸的培育。 

  从发展阶段上看,美育是终身教育,它与生命同步。首先家庭美育是其最初阶段,胎教可以说是母亲对孩子实施美育的第一步。而古代学者孔融让梨的故事,则是家庭美育的典型范例。 

  学校教育是美育的第二个阶段。学校不是知识的“零售部”或“批发所”,而是育人的殿堂。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科教学或活动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能力与性格、认识与意象、情感与理智、记忆与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健康、和谐发展。其实施的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原理、定律的同时,进行美育;不仅音乐、舞蹈、美术中蕴涵美,物理学、数学……都有美,以物理学、数学解释我们的世界,同样是一个至美的境界;二是科学地进行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常着重于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虽然设立这些课程十分重要,并且是当务之急,但美育不仅仅是设立若干艺术课程的问题。如果把美育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局限于教唱歌、画画儿……必然会缩小美育的范围,使美育的范围过于狭窄,审美对象过于单一。通常情况下由于艺术美是美的较集中体现,因而多半成为美育的施教工具。 

  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方式的艺术教育都能实现美育的作用。功利的教育只能使艺术教育与美育相去甚远。 
  社会教育是美育的第三个阶段。过去许多人认为老年是人的“等死阶段”,其实人的老年阶段恰恰是人生的最高阶段,是人的潜能完美实现与施展的最佳阶段。老年人的生活须臾离不开美育。老年人去钓鱼,但“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于钓鱼活动中焕发出的青春的活力、体味到的无穷乐趣、感悟一张一弛的“阴阳”之道等等。 

  美与丑虽是对立存在着的,不美的东西倒未必一定打上“丑”的印记,“美”与“丑”之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只不过常显现出“美”、“丑”的倾向,但要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则需要有敏锐的分辨力。 

  多年来由于美育的薄弱,造成群体欣赏力低下,为伪劣作品提供了生存空间,助长了急功近利意识,许多不美的现象显露出来。劣质作品充斥于影视、报刊、书籍之中,更有伪艺术家乘机沽名钓誉,醉心于短期效应,误导大众…… 

  不言而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因素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是第一位。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则是重视美育、发展美育。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就学校教育而言,德育中包含着灵魂美、精神美;智育中包含着语言美、文字美、色彩美、节奏美等;体育中也包含着人体美、造型美、健康美、韵律美等等。美育补充并积极影响德、智、体,同时又独立地存在,具有德、智、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美育的情感色彩、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它的纯粹性与非功利性之所在。因此,德、智、体、美四方面既互相贯穿、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高度统一。 

  艺术教育能否起到美育的作用常取决于教育者以至家长的指导思想。当下高等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着两种令人担忧的想象:一是重专业轻文化,招生时文化课分数适当下调,但低到其它专业录取分数的一半就不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水平了;二是教学中片面强调技能与技法的训练,误以为艺术教育的责职就是培养艺术尖子或天才,像生产标准件一样去从事艺术教育,把学生当作某种特定用途生产工具来培养,放弃对每个学生艺术才能或潜能的发掘;忽视学生的艺术兴趣以及美感的熏陶,结果把学生铸成“艺匠”,而不是塑造成为热爱艺术、懂得美的人。 

  表面上我们过去很重视教育,实际上只注重认知能力中层次较低的部分。从学生成长起来的成年公民,在纪律素质、礼貌修养、规范自律方面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在日本,马路上没有警察,却处处秩序井然:没有人闯红灯,没有人为了争车上的一个座位而推推搡搡……而这些却是我们屡见不鲜的现象,即使大学生也常用书本、杂志等物品抢占座位。 

  再如,近年,许多家长开始注意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这本无可非议。然而现实情况是家长花高价买钢琴,聘琴师家教,孩子却不投入。这不要紧,无妨再练,通过潜移默化使孩子逐渐适应和接受,但家长却因此大为光火,打骂声、哭声与琴声并作。家长打骂孩子的最大理由是:你(指孩子)懂不懂为练琴花了多少钱?书画、音乐……是一种本领,但仅仅以学本领的观念不见得能达到美的境界,很可能背道而驰。美的本质是非物质的,虽然它常依赖物质并以物质形态出现。 

  美育的纯粹性、非功利性并不否定艺术的功利性对社会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艺术的这种作用并非美育的全部目的,美育的功能超出任何一门具体的艺术教育学科。只有具备了美的思想才能为美的传播提供可能。美的法则固不可悖,但也不必机械地规行矩步,应走出美育的误区,突破既定模式的桎梏,使艺术教育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那么,美育排除功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我以为不但有,而且十分值得重视。现代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得到极端重视时,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去攻读数理化、文史哲……而无暇在美育中陶冶感情、开拓视野。这样以来,儿童时期萌生的多种情趣被扼制,就像小树被折去叶子,失去与外界的空气和阳光进行物质交流、信息交流的渠道,风雨一来,便无所适从。 

  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科学。对人的教育应从整体着眼,在培育一种能力时,须兼顾其它能力的培养。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学会认识一两条自然规律,也不是仅学会一两种技术或本领,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量全面地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事实证明,对个体的教育,如果不考虑集体和社会的需要,个体就无法成为一个进退自如的灵活的有机整体,诸个个体就不能组成强有力的社会。如果培养的人,潜能受压抑,人格被破坏,一旦失去内在的动力和主动权,就可能变成一架呆板的机器而不能主宰自己;一旦受到邪恶力量的驱使,就可能危害他人,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荣格曾说:威胁我们的巨大灾难,并不是那种低级的物理或生理事件,而是心理上的事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心理生活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能量,它超过了地球上其它的一切能量。几亿人陷入巨大的疯狂,是我们曾目睹过的情景。诱发这种疯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说与那种不重视美育、忽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无关。 

  美育当然不是万能的,但不重视美育、不充分认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差别将造成更大的损失。长期以来,美育未能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主要是对美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误将美育与艺术教育划等号,美育过程中存在较为浓重的功利性……我们提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美育显然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的鉴赏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水准的标志。如果我们重视并普及了美育,我们就会维护蓝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水流,我们就会彬彬有礼,我们就会关心别人,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就会得到更快发展,国家会真正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