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    服务热线:400-8105-280

专注10

专注30+城市

服务100+团队

服务12000+人才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美育

呼唤数字时代的网络美育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6-11-28 14:24:46

数字时代的网络美育

 

秦凤珍 何志钧 来源:人民日报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深刻影响和形塑着社会文化,美育也不例外。网络传播、网际生活与传统的信息传播、现实生活有着很大差异,这使一些现实生活中代代相传的伦理规范和审美理想在网络空间遭到挑战和质疑,使网际生活出现暂时性的审美失重和伦理盲点。而不少承担美育重任的工作者对网际生活了解甚少,在网络技术操作上落后于年轻一代,客观上使得当代美育工作者在应对网际生活问题时有些力不从心,网络美育形势不容乐观。加强网络美育、优化网络生态环境也因此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网络美育的可能性

   网络美育的紧迫性并不意味美育在网络传播时代只能深陷困境,无所作为。相反,网络美育不但是紧迫的,而且是可能的。网络传播没有技术原罪,导致网络犯罪和网上生活失范的更多的是由于人为的因素,正是由于人的审美意识淡漠、伦理责任感弱化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畸变加剧了网络生态污染,所以在应对网络文化畸变上仍应以人为本。

   任何文化都具有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保护的修补—再生机制,否则它很难长期存活和生长拓展,网络文化亦然。在网络空间,现实社会道德与审美标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会变得模糊,因此容易导致审美的多元化和杂语化。但是网际交往同样需要适合自身的游戏规则,需要形成和确立新的具有统括性的网络审美标准,以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优化网络生态环境,培育抵御网络犯罪的“抗体”,推进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

   网络美育较之传统美育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性文化精神。网络美育立足于全新的网络环境,本身就有着传统美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与传统美育在教育目的上的高度划一的、抽象化的“完人”神话不同,网络美育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做那种模式化的“完人”。与传统美育对人的单一主体性的培育和对单一的审美模型的维护不同,网络美育充分正视了生活方式与审美实践的多元化,它要培育的是人的多元主体性,促进和维护的是人的审美生成的多种可能性。互动是美育的灵魂,与传统美育居高临下、单向辐射的高台教化不同,网络美育始终体现着相互交往、及时对话的民主精神。与传统美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名身份不同,网络美育具有匿名性,这淡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区分,使得网络美育得以在更为自由、平等、坦诚的思想情感交流中达成。这种充满新鲜气息,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网络美育是网络社会的精神希望。

   网络美育的特点

   传统的审美教育方式是实时实地化的情境教育。网络审美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局限在物理时空中,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主要局限在“熟人”世界中,因此网络美育更具包容性,更要求人们养成宽容的胸怀,具备开放视野、当代意识和平等理念,从而以宽容的心态尊重人们各自的文化趣味和审美选择。具体说来,网络美育有如下特点:

   影响的深刻性。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全球性、多元性、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的特点,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能便捷交流,轻松聚谈,这为网络美育赢得了规模大、覆盖面广、信息全的特点。由于网民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上网搜索信息,进行交流的,因此网络美育信息更能深入青少年的心灵,其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效能是现实美育不可比拟的。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汇聚交织,信息垃圾充斥,而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最终确立,对这些信息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网上海量的信息会给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容易误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沟通的互动性。网络交往的匿名性、间接性、实时性,使青少年更易于依照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点高度放松地进行网际交往。网络超乎想象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在网络中有共同审美兴趣的人很容易聚到一起,推心置腹,深入交流。这样,美育工作者也就可以在网络空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和文化利导。和现实中的美育相比,网络美育更容易实现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可以得到充分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但是,由于网络不排斥任何对话,过量的异质信息也容易对青少年进行误导,这些不是美育工作者能全面控制的,也增加了网络美育的难度。

   教育的多维性。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网络主题链接式的搜索引擎机制使其信息内容具有多元性、客观性和可选择性。网民能大量接触到各种类型、各种角度、各种观点的审美信息,这既利于兼听兼信,全方面、多维度地透视热点问题,也容易导致观念上的混乱,主流意见难以达成,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网络美育的效果。

网络,让美育更“美”

 中国宁波网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审美教育也像许多学科那样发生着重大变化,无论在方法、途径,还是观念上都给人带来了一种崭新变化,这种变化无疑在预示着我国审美教育的一种新方向,值得探索与研究。

  如果美也成为被灌输的东西,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美为何会是无效的

  传统审美教育釆用的方法较为单一,途径也较为简单。以学校美育为例,学校在进行审美教育时一般都极为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作为课堂教学补充的课外活动。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上,也主要是依赖教师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反馈,因而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活动变成了一种静止的、孤立的、单一的知识传授。当然,这种方法虽然对于美学与美育知识方面的传授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教师费了精力,学生花了时间,却费力不讨好,教学效果往往欠佳。

  其实,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性教育,它不是像知识教育那样必须依靠语言文字与概念解析来进行,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审美形象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并在审美活动中体验美,发现美,由此有所启发,有所领悟,有所感发,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个性与审美理想,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因此,审美教育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实现,如果只釆用单一方式、单一途径,那就会使审美教育变成呆板、僵硬的灌输,也就远离了审美教育。如果美也成为被灌输的东西,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随着网络的普及,审美教育如果仍然在课堂上进行,那就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运用于审美教育不仅为改变传统审美教育的抽象性与乏味性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当代审美教育获得了生动性与形象性,而且也改变着传统审美教育的单向式、灌输式方法,使当代审美教育转向一种交互式、启发式教育。这表现为:第一,课堂审美教育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授,学生听从,而是教师讲解,学生在感受与体验。

  第二,课堂审美教育并非让学生完全受教师支配,而是让教师成为审美活动的引领者,而非支配者。这种审美教育方式是以自育为主,自育与他育相结合的互动式启发教育。而传统审美教育方式恰好是以他育为主,自育为辅,甚至是完全割裂二者的单向式灌输教育。第三,课堂审美教育与课外审美教育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交互影响。传统审美教育往往并不重视课外审美教育,原因在于它太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难以管理,恰恰却是课外审美教育能让学生得到更多感受与体验,充分自由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电影,读一本小说都可能让学生进入审美活动。当然,有了多媒体也就把听音乐、看电影等艺术欣赏活动带进课堂,使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有了网络,课外也成了课堂。

通过网络进行美育,增强了人对网络内容的辨别力

  美育给人一双辨别真假美丑的眼睛

  尽管目前网络上鱼目混珠,许多低俗的东西泛滥,然而毫无疑义,这并不是网络本身的坏处。实际上,网络发挥的是媒介与传播作用,问题的关键却在于人们究竟如何面对与使用它。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尤其是在其诞生与成长时,低俗与稚气也难以避免。试问,哪一种新事物刚刚出现时不会良莠不齐呢?!只有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让人具有火眼金睛,才能识别真假美丑,抵御网络低俗的侵害,使网络成为人类审美教育的忠实伴侣。

  不要忘记,正是网络的自由开放,才会实现审美的自由开放。因为无论电影、戏剧,还是小说,它们在艺术文本上都是固定的,而作品文本的这种固定,一方面导致了文本本身的束缚,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欣赏者欣赏的接受与交流,即限制了欣赏者审美的自由开放。网络具有超文本的链接特性,通过多文本的自由链接,能把整个网络组建为一个相互联通、纵横交错的网状世界。网络不仅使得过去相对封闭的文本向读者无限敞开,而且也使无限多的读者即时交流与对话。这种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审美教育,比传统美育更有效地作用于人的审美能力,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们对网络内容的辨别力和抵抗力。

  每个个体都在互动中既肯定了自己,又欣赏了他人

  从教化到对话的社会教育机制

  网络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仅在方法与途径上有着重要区别,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观念上根本区别开来。传统审美教育是施教者釆用某种单一、独断方式把某种外界的视角强加于受教者个体,以取代这一个体本身独立的视角,这就要求施教者利用一定的社会教育机制,把某种特定时代与特定文化的审美观、审美理想,通过强制的方式灌输给人们,使其在趣味与爱好、情感与心理、个性与理想上都深深打上施教者的烙印,以认同施教者的审美观,因而传统审美教育常常是单向的、不平等的、灌输式的,总之是一种教化美育观。

  而网络时代形成的一种新审美教育观则是一种互动式启发发展美育观。它把审美教育,即便是课堂审美教育都视为一种审美活动。以加入审美活动的双方或多方地位平等为基础,课堂审美教育就变成一种师生审美对话,以各自审美活动中所获取的启示为目的,通过大家平等地进行审美交流与平等对话,使参与审美活动的双方或多方在保持与发展自己的审美个性与审美理想的同时,感受与理解别人的审美个性与审美理想,以实现主体间的审美共享,从而在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自育与他育的互动中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身、发展自己。

每个个体都在与其他个体的交流互动中既发展了自己,又尊重了他人;既肯定了自己,又欣赏了他人。这种交互式启发发展的新美育观,也会启发人与自然、社会真正做到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