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网
服务热线:400-8105-280
阅读量:次 发布时间:2016-11-28 14:27:32
一 根艺的简史和发展
根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树根造型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爱美、创造美和利用美是人类的天性。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会利用天然的骨、木、石、贝壳等做装饰品。六七千年前的少昊时期,人就会雕刻木像。随着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祖先从利用树枝做狩猎和防身武器,制作生产工具和用树根烧烤食物中,逐渐发现了美的意趣。审美意识和情趣不断曾强,进而以树根做装饰品和实用品,说明根艺萌芽在原始社会已开始孕育形成。
1982年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见图。根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作品制作于战国时代中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距今约2300年。《辟邪》其形为虎头龙身的四足怪兽。四足雕刻蛇、蛙、蝉、雀等图案,呈行走状,将自然形与人工雕刻融为一体,动态神韵生动,色彩质朴古雅,可谓达到当时根艺制作的较高水平。虎头龙身的《辟邪》是一种镇墓畎,楚人认为墓中有《辟邪》就可以赶鬼驱邪免灾,保护墓主人的安宁。
几年后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在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包山墓地的挖掘中,从一座包山2号楚墓里发现了战国时代比较精致的根雕艺术作品《角形器》(见图),根据考证,这件根艺作品制作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时代。它保存完整,造型美观。形状为两只盘结在一起的小螭,好似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作者在根的自然型的基础上,略施艺于螭的头部及腹部的纹理,不仅凸现自然美,而且显示出人工技艺十分精巧,可以看出根艺创作的“天人合一”之妙。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现代根艺的理论研究及技艺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形象史料。
汉代时期。根据山东曲埠县志记载,孔子家族曾用楷木的自然弯曲形态,制作拐杖《汉考·五行志》中记载:成帝永始元年二月河南街邮樗树(臭椿)生枝似人头,眉目须皆具,亡发耳。哀帝建平三年十月,乡下发现树根如人形。以及汉恒帝出游,遇河中漂浮着的如青牛般的阴沉木,都是先人们对根的自然美的发现,以及浓厚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南北朝时,《南齐书》有齐高祖赠与隐士僧绍象征吉祥的用竹根制作如意的记载。这个时期的能工巧匠从采用树根制作枕头、笔筒、佛柄、烟斗等小实用品,到创作宫厅、轩、堂中陈设的各种形式的根艺品,以及大型的豪华家具。
隋唐时期,随着工艺美术的兴盛,根艺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新唐书·李泌》中,有李泌用天然的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的记载。唐·韩愈《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还有“……朽蠢不胜刀斧力,匠人虽巧欲何如?”从韩愈的诗中可以看出唐代的根艺已经受到诗人的青睐和人们的喜爱。根艺的创作注重自然美,朽蠢的自然美之形态使能工巧匠也无可为之。它形象地揭示了,根的艺术,是似是而非的艺术。这些都是现今根艺创作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五代时期的画家阮郜绘制的《阆苑女仙图卷》中有天然根雕木榻等器物的描绘。
到了宋元时期,根艺不仅在宫廷民间发展,同时木雕佛像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
宋·《太平广记》“荆根枕”中记叙了商人张弦创作狮子形木枕送庙上的故事。一天张弦骑马路过华岳庙,把马拴在华岳庙前的一棵金荆树上,便就地睡着了。突然,马受惊拖走了这棵金荆树,张弦惊醒,追到马前,取下这棵树仔细观察,发现根部好像一头狮子,头、爪、腿具有。便请一位工匠加工成“狮形木枕”,献给庙上,庙上人如获至宝,极为珍爱,精心收藏。有求观者,要交银方可一睹珍奇。此例说明,根艺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誉。
元代著名画家王振鹏借用根艺的自然古雅之美,作为他的绘画素材,他的《伯牙鼓琴图》中的香炉,几架就是当时的实用根艺品。
明清时期,明代《五杂俎》书中“物部”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在“长物志”中也记载:“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结曲臃肿,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数珠瓶钵等器,更须莹滑如玉,不露斧介者为佳。近见以五色芝粘其上者,颇为添足。”明代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画中也出现了树根椅子。在上海豫园中玉华堂内,至今陈列着根制双椅,玉玲珑麒麟和凤凰等观赏品以及实用品。
《陶安梦忆》书中有对明代溪澄的记述:“貌若无能,而巧夺天工,……然其所以自
喜者,又必用行之盘根错节,以不易刀斧为奇,经手胳剖磨之而遂得重价。”从而看
出明代根艺作品,强调选材要奇,制作不以刀斧为奇,稍加剖磨而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清代《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市故居陈列的文物中,有他自己用树根制作的纸案艺术品。这个时期的根艺创作更加繁荣,出现了很多根雕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朱雅正的《渔翁》和秦一爵的《张果老》,封氏根雕艺术世家的锡禄和锡璋兄弟创作的根雕艺术作品《王右军换鹅》和《刘海戏蟾》、《布袋和尚》、《孟襄阳骑驴踏雪》、《天女散花》等,都是根艺佳作。
清末民初,国难深重,外侵内乱民不聊生。根艺濒临绝境。
当代根艺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的振兴,经济的繁荣,根雕艺术同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很快得以复兴。北京的根艺美术家马驷骥先生创建了“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全国各地的根艺团体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专门厂家,涌现出很多根艺理论研讨文章,和一批素质高、造诣深的根艺高手。从事根艺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优秀的根艺作品日渐繁荣,争相比美。全国根艺优秀作品联展及各省市举办的根艺展出,盛况空前。根艺事业开始走向兴旺发达的坦途。马驷骥先生和张二滨女士编著的《中国根艺》,屠一道先生的《屠一道根艺》画册和汪传龙先生的《根雕创作技法》相继出版,对当代根艺的理论研究创作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当代根艺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和吸收了雕刻、雕塑、绘画等兄弟艺术的技巧,吸取了历代根艺家根艺创作的精华,着意发展自己的根艺风格。正以它独特的风韵,跻身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东方一绝。可谓我们民族文化的又一朵奇葩。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商品意识 的日趋强烈,根雕艺术品以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已从陈设,观赏转向商品市场。艺术无国界,很多优秀根艺作品,已成为国际工艺文化市场上的宠儿。很多省市区的出口创汇,生意红火,国内一些富商,名人及一些有品位的家庭,也以收藏、 陈设、欣赏根艺为时尚。根艺市场前景广阔。
二 我的根艺创作经历
我自幼爱好绘画、工艺美术,每当遇到工艺品商店或工艺美术馆,面对那些琳琅满目、晶莹剔透的工艺品,常常驻足不前,依恋痴迷,久久不肯离去。我的根艺创作,始于1982年,82年教育局安排我去五大连池教师疗养院疗养。我去后,立即被那里多姿多彩的火山熔岩所吸引。我动手制作了一些盆景,赠送疗友,很受欢迎。又被院领导选定为赠送应邀来我省参加会议的北京、天津两位特级教师代表的礼品。疗养结束,我背回了满满一大提包火山熔岩,又制作了一批盆景,赠送朋友,同事。从此,我对自然形体之自然美,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下乡时,在一山石砬子的下面,我拾到了一块形态奇特的朽木树结。带回家后,经常拿在手上反复端详。又一次,我把它倒立手中,突然眼前一亮,奇迹出现了!——一只凤凰玉立在我的面前!我高兴极了。稍加雕饰、打磨,上光,便成了我的处女作《丹凤朝阳》见图。从此便走火入魔,爱上了根艺。确切地说,是迷上了根艺。但我只能用那点少得可怜的业余时间,那时候还没有双休日,就是星期日也大部分被挤占,因为我的职务是一镇之中心校长,全镇
有23所中小学,有400多名教师,政务,业务之忙可想而知,但再忙再累也不能泯灭我对根艺的兴趣。只要一扎进根艺创作的天地,就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老伴把饭热了再热,她的催促和好心地嗔怪,我全然不顾,有时遇上吃饺子、面条之类,只好吃面坨子。晚上睡觉,手上也拿着根,看着想着,竟然搂着树根睡着了,老伴只好轻轻地将树根拿走。老伴最理解我,因为她自己是个剪纸迷,在市里展出获奖,还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有时,她也忘了吃饭。邻居们看到我们常半夜吃饭,很不理解。岂知这便是艺术之魅力使然。
从82年至92年为我根艺创作的第一阶段,十年来我创作出各类题材的作品100余件,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同事观赏,也引起了当地政府以及文化部门的重视和关注。96年镇文化中心落成,镇政府专门为我设了展厅,牡丹江市委宣传部、县政府、县总工会、县教育局、县文化局、镇政府、鼎力相助,并提供资金赞助,一位副县长亲自为我筹备展出资金。在他们大力支持下,应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的邀请,经过宣教部文化处和马淑芝女士的精心策划,认真筹备,1992年7月15日“柳文英根雕艺术展”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开幕。当时的中顾委常委李力安先生,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先生,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董蕴奇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美术之友》,《美术向导》总编辑沈鹏先生,参加开幕式并剪彩。中华全总宣教部副部长邹一兵先生主持开幕式。还有工艺美术界的专家及各界朋友以及首都各重要媒体的记者200多人参加开幕式。美籍华裔作家美中商馆总经理成可风女士,还从纽约打来电话表示热诚地祝贺。
大家涌向展厅,争相观看一件件根艺作品。那种认真专注的神态,那种被根艺所吸引的情景,令我感动。有时,一件作品前,围着七八个人,欣赏着,议论着,很长时间不肯离开。李立安先生、董蕴奇先生、沈鹏先生当场挥毫题词给于勉励。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除了北京,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也有不少外国朋友。两大本折子式的签名册、留言薄,签满了真诚热情的赞美之词,和表达心情的观后感。掩卷之后,余音绕梁。是对我根艺创作永久的鞭策。还有一个让我不能忘记的小故事。在第七天下午收展时,我们已将作品装箱,这时从外面来了三个人,一位五十来岁,一位二十来岁,搀扶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他们说明了来意:原来他们是祖孙三代,刚刚获悉这次根艺展出的信息,来迟了一步。这老人坚持要看一看,看着他们那种渴求的眼神,我再次被感动了,我同工作人员商量,满
足这位老人的愿望,否则我永远不会安心的。大家又把几个箱子打开,一件件重新摆到展台上。老人一边看一边伸着大拇指头,连连赞叹。一个多小时,直到看完,才带着满意的微笑,连声道谢着离去。
展出结束后,宣教部颁发了荣誉证书,董部长赠送了“铜奔马”珍贵礼品。从人们参观根艺展出,看到了各个层次的人民群众对根艺的喜爱和追求。根艺的艺术感染力,竟如此强大和深厚,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轰动效应,都是我始料未及的。这次展出为我的根艺创作,坚定了信心,点亮了希望。
由北京电视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记者,从始至终全程录制了《柳文英根雕艺术》专题片。《人民日报》国内版、海外版,新华社,《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工》,《中国工运》都在第一时间对这次根艺展出的盛况作了报道。
载誉归来,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当我回到牡丹江后,接到市政府让我去汇报展出情况的电话。主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长胡宝福同志亲切的接待了我,我也把这次的展出情况作了汇报。
副市长与我亲切谈话,认定我为本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并进行鼓励。到了县里,主管文化教育的王殿国副县长、教育局长、文化局长、民政局、县文联的领导们一起观看了《柳文英根雕艺术》专题片,副县长当时提出,要给我5000元奖励,也是我这次进京的补助,并责成文化局具体落实。我想,我进京展出前,各单位在经济较困难的情况下,教育局、文化局、县总工会、镇政府等都已经给予赞助,我不能再接受这笔奖励,便婉言谢绝了。返回我的工作岗位所在地大肚川镇,镇党委书记、镇长陈重同志专门为我安排了接风宴会。市、县、镇的党政领导们,如此看重一位极普通的根艺作者,我真的有些受宠若惊了。
《柳文英根雕艺术》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播出后,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根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倾慕。这使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我寻找根材的情景。星期日或下班后,我常捡些根材,放在自行车后座上载回家。有些老乡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我,用近似嘲笑的口吻说“柳老师,你捡的柴禾,够做顿饭的了。”我只好敷衍:“够了,够了。”我看着他们那疑惑、好奇的目光,可能在想:这人脑子有问题吧?当老乡们在电视上看着那一件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以及我在京展出的盛况,他们终于明白了这“废根”、“朽木”的力量。有位老乡亲口对我说:“那些在我们看来,疙疙瘩瘩支楞八翘的废树根、烂木头,我们用来烧饭都不受用,到了你手中,却成了宝贝。”从此,一些同事、邻居、朋友常将他们捡到的有形的树根送到我手中。
从1992年8月至今,是我根艺创作的第二阶段。93年退休后,时间宽裕了并完全由自己支配,可以深入钻研美学思想,广泛涉猎和借鉴绘画、雕塑理论,以及各兄弟工艺的技法。可以大范围搜集根材。近者,十多里,远的,上百里。对比第一阶段,我的根艺创作有了质的飞跃。是一次突破。自然美和艺术美皆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期间,我的根艺作品由国际贸促会推荐,参加了在美国纽约美中商馆举行的世界商品博览会;参加了南戴河万博文化城民间艺术大展;全国93·金鸡手工制作大奖赛;参加牡丹江市旅游商品暨艺术精品展;牡丹江旅游纪念品展评会;参加东宁工艺美术作品展;东宁艺术百花展。曾获“金鸡大奖赛”根雕艺术特等奖,牡丹江市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二等奖,东宁艺术百花一等奖,参加东宁第五届文代会,获“东宁首届文艺精品工程奖”一等奖。 荣获金鼎一尊。
本省市县的重要媒体《黑龙江教育》《牡丹江日报》《镜泊风》等都先后介绍和报导。《黑龙江画报.》曾以“东宁根雕,誉满中华”为题,专页介绍。县电视台为我录制的《情系根艺》专题片,分别获省市一、 二等奖。 我的98件根艺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各界朋友收藏。
为使东宁根艺发扬光大,我向民政局、文联申请成立东宁根雕艺术学会,并曾担任学会主席。